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与中国民族精神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玉器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形成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两大玉器中心。在漫长璀璨的中华古文明中,玉为佩,为饰,为祭器,为兵器,为礼器……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种类和变化多端的造型,经历了从单纯的物品型到皇家器物型、从驱魔避邪到工艺美术品的变迁。但是,不管是皇家器物还是平民饰物,不管是驻颜美容还是祛病去邪,玉的最高价值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历久弥新。以玉修身、以玉养性、以玉明心、以玉载德、以玉和谐,玉与中华美德互为表里、水乳交融,人们总能从玉石身上寻找精神、补充营养,升华品行。

材料二   今天,玉已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品而为人们所喜爱、佩戴,而是成为艺术、道德与民族精神的象征。玉文化所承载的核心价值,不仅沉淀在历代玉器上,也发展在当代的玉雕作品中;不仅陈列在博物馆的厅堂里,也涌动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植根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概括中国玉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2 .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举行。从“双星定位”构想、“三步走”蓝图;到首次卫星发射,拿到“入场券”;再到两年多30星的高密度发射、完成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人解决了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26年间,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一次次刷新了科技强国的“中国速度”,展现了自主创新的“中国精度”,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B.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正确认识事物,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D.几代人为北斗事业不懈奋斗体现的精神品质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3 . 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于先秦时期,到汉代基本确立,此后不断发展。《史记》正好是先秦至汉武帝时代中国历史最为丰富的载体。《史记》所记的屈原爱祖国、宁死不屈,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奋不顾身维护国家尊严,霍去病为国家忘自家、克己奉公,卜式输财助边、济国家之困,李广反击匈奴、保家卫国等,这些都(  )
A.积淀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B.成为能脱离社会的一种抽象存在,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需要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D.体现了忧患爱国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应大力弘扬

4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责”、“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2019-08-22更新 | 447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然而,多年来西学东渐,思潮纷起,物质至上的喧嚣湮没了古典文化的清雅,不少诗歌及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向寂寥乃至没落,以至于有人感叹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成为了网红,围绕着诗词的各种热议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使观众在诗词的吟诵中,为传承中华文化、提振民族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及契机。    
        当然,《中国诗词大会》目前多呈现于背诵、记忆的环节,也引起死记硬背的异议。然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诗词是最佳的文化启蒙,通过诵读中华诗词,重拾中华文化的精髓,探寻诗与远方。我们更希望从诵读延伸到创造,锐意创新,让植根于中华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手中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1)请运用中华文化有关知识,批驳“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观点。
(2)“有人认为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无非就是背诵和为了考试”。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运用意识特点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某班同学拟举行“漫步诗林,浸润诗香”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拟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每条20个字以内。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一次伟大远征,是一部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的壮丽史诗。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民族救亡,各路红军主力从1934年10月开始,相继离开根据地开始漫漫长征路。这一路,艰苦卓绝。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及追兵及队伍严重减员的情况,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借崇高理想和坚定革命信念,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反革命力量。这一路,雨水情深,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主一针一线;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掩护伤员,充当向导......这一路,浴火重生。在用双脚丈量中国大地后,中国的革命火种没有被敌人掐灭,反而越烧越旺,从挫败走向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长征犹如一条红飘带锻造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更熔铸了伟大长征精神。中华文化孕育的精忠报国、勇者无畏、吃苦耐劳等优良品格,在战争烽火砥砺下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的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从挫败走向胜利、实现浴火重生的原因。
(2)坚定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有人认为,长征已成为历史,长征精神也已过时。请就此批驳长征精神“过时”论拟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