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一   某村曾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村民生活困难,观点相对滞后,各种陈规陋习盛行。为改变这一现状,该村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开办国学课堂,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根据本村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打造村、企、农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圈,引进“互联网+共享农业”等新业态,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大力治理水资源污染,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建成生态湿地,打造观光旅游业,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如今,该村“蝶变”成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范本。

材料二   习近平在谈到乡村振兴时说,“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该村推进乡村振兴。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说明“功成不必在我”的合理性。

2 .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演进历程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史过程。

发展阶段主要思想
萌芽探索期
(改革开放前)
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的高度等思想;坚信社会主义能够解决环境问题等思想……
初步雏形期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工作上升为基本国策;建立环境法律制度……
形成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丰富完善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原则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1)结合材料,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紧扣主题,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原理运用得当,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字数250字左右。
2020-06-1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3 . 进入新时代,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目前,我国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一些领域国企一家独大,民间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这些高科技行业;一些知识产权遭到侵权,科技工作者恪守清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动力不足;政府“放管服”力度不够,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些都成为我国科技大发展的一道道枷锁。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环境都在发生剧烈变化。变化的时代对人们提出了新要求。

例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助推线上线下物流数据相结合,打造新型零售体系。这有助于改变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进而转为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再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不仅要树立公民意识,还需要树立全球意识,争当合格的世界“公民”。

又如,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普遍推行走班制,课程选择权交给了我们,要求我们认识社会、学会选择、规划未来,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上打破束缚我国科技进步的枷锁。
(2)运用所学哲理,以“在变化的时代中改变自己”为题,或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哲理明确,联系生活实际。

4 . 材料一   我国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 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二: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知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雷锋活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自1954年首部宪法通过,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我国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5次修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五次修宪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监察委员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入宪。


(1)结合材料一,阐述2018年我国第五次修改宪法的辩证唯物论依据。

材料二:2018年10月24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一桥飞架三地,将香港和珠海、澳门的陆路四小时压缩到30分钟,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促进三地的贸易投资、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和发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共有三座通航孔桥、七座桥塔,桥塔设计结合了美感、文化、气候和水文条件,寓意深刻: “中国结”桥塔寓意着三地文化的交融,“风帆”双塔象征着一帆风顺,“海豚”塔所代表的是栖息在此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的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建设者们克服恶劣的海洋施工条件等困难,发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港珠澳大桥精神,奋战8年,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


(2)结合材料二,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如何发挥了意识的作用?
2019-07-09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