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顺应和敬畏自然是中国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即以湿地起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在古人眼里,湿地充满了诗意之美。

“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有人说,顺应和敬畏自然就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此,结合材料并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4 2.2运动的规律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美丽中国建设,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具体划定过程中,国家坚持“应划尽划”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识别出来,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01-2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2课后分层进阶高考(C卷)

3 . 在学习《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这一课内容时,某校高二年级学生收集了一些材料,并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材料一   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神创说。但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不断地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神学就失去一块阵地,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现在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人们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材料二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模拟人脑的活动来研制出先进的机器人,2023年2月,ChatGPT火爆全网,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不同于以往的AI形象,ChatGPT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拟人语气和你互动,甚至可以写代码、写脚本、制定商业提案等之前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升级,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有意识可替代人的工作”。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病毒、瘟疫其实一直与人类相生相伴,而病毒、瘟疫也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如公元2世纪中期罗马帝国发生的伤寒、天花等多种瘟疫事件,导致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14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约2500万人的生命;等等。这些事实证明了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病毒与瘟疫。同时,探究这些瘟疫事件的发生根源,我们会发现,瘟疫事件多与人类过度干预、开发、利用自然有关。因此,有人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瘟疫抗争只会适得其反。

材料四   近年来,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在提高执政能力上跃升新台阶。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双减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 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哲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具体的物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有何关系?我们应怎样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2.纯粹的动物心理能否自发地形成人的意识?意识为什么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3.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4.什么是规律?谈谈你对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看法。
5.“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有同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7.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
8.有人认为,正确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错误的意识不反映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9.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终电脑可以代替人脑产生意识”。运用“意识”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10.运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变”与“不变”的理解。
11.有人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瘟疫抗争只会适得其反。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对以上观点加以辨析。
12.(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2)为落实“双减”政策,某市教育主管部门面向全社会征集有关宣传标语,请你拟定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不要超过20个字。
13.小组辩论活动:“电脑能够取代人脑”VS“电脑不能取代人脑”。小组商议,确定立场,展开一场精彩的辩论活动。
14.综合所学知识,以“人工智能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携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控制在250字左右。
2023-09-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第1单元2.1)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


(1)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2)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阐明“双减”政策出台蕴含的哲学道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2023-07-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1世界的物质性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6 . 什么是规律?谈谈你对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看法。
2023-07-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1世界的物质性
23-24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认识到,生态保护修复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分类施策,但“自然恢复为主”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实现目标,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则需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生态重建。各地生态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修复的生态类型也不尽相同,坚持因地制宜,才能找到适合路径。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人认为生态保护修复应坚持“自然无为”,也有人认为生态保护修复应做到“积极有为”。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评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干旱、地震、地质灾害为主,森林草原火灾和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经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统计局、气象局、银保监会、粮食和储备局、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和政治工作部、红十字会总会、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核定,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867人死亡失踪,16.2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340.2亿元。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对此,有人认为: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22-23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9 . 青年强,则国家强。创新强国,我们该如何作为?请以“创新强国,青年责任在肩”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举办主题微演讲活动。
具体要求:
1.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2.运用哲学方法论知识加以阐述;
3.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约200字。
2023-02-0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作业设计
12-13高三上·山西太原·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散养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023-01-26更新 | 598次组卷 | 3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二中2017-2018学年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