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3 道试题
1 . 习近平同志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告诉我们(     
A.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B.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C.意识都能推动社会的发展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2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也是现实的问题。我国的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黄河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不同地区各有其特点,治理黄河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游要以水源涵养等为重点,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列举并分析治理黄河的必要性。
2023-06-05更新 | 702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某著名教育家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该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载体
D.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让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类的需求
4 . 细胞培养肉是用动物干细胞体外培养而生产的肌肉组织,是一种全新的肉类生产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不用养猪可以生产出猪肉”。南京周子未来作为国内第一家具有完备研发能力的细胞肉公司,目前已经在种子细胞提取与干性维持、细胞悬浮放大生产、无血清培养基以及产品研发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这表明(       
①人能够通过创造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能创造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生产细胞肉
③人能够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物质形态
④人能够改变事物原有属性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5-15更新 | 490次组卷 | 24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5 . 截至2023年2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执行全球遥感科学探测任务已经满两年。两年来,环绕器“履职尽责”,获取一手探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这充分表明(     
①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
③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火爆全网的Chat 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 AI研究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语言处理工具,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还有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的能力。在不断发掘它的用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AI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Chat GPT 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Chat GPT是新生事物,我们要科学评判它的作用
③Open AI的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
④Chat GPT能有目的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我国有“楚人过河”的典故: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去测量滩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不久滩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损失惨重,大败而还。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①尊重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符合客观
④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的保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三名航天员在为期六个月的在轨驻留期间,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机械臂出舱、一系列的空间试验和技术试验,研究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运行状况等,以便更好地揭示地球乃至宇宙的运行规律。据此可知(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规律要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③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作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科学实验推动认识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2022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增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创多年来新高。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业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2022年以来,一系列部署着力助企纾困、稳岗扩岗,一揽子政策全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如:提高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加力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通过开放求职登记、完善实名帮扶等9方面措施,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等。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但也要看到,疫情等不利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青年就业困难仍待进一步破解。


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促进就业的。

10 .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青年应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生动展现出“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


(1)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说明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的原因。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实现上述愿景提出2条方法论建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