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决定意识(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2023年8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鉴于中国大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已无必要。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自8月5日起,终止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表明(     
①决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主观映象
②决策的形成受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③科学的决策需要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2-11更新 | 29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2 . 不同时节的风在诗词中蕴含着不同的情韵:春风(东风)是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生机;夏风(南风)是万物生长,草木欣欣的惬意;秋风(西风)是万物凋零,草木摇落的感伤;冬风(北风)是万物萧条,草木枯黄的孤寂。不同的境遇产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情带来不一样的风景。有人眼中的风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圈圈涟漪,有人眼中的风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片片落红……对此,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有关风的诗词创作源于诗人的主观想象
②诗人的情感和现实的“风”景相互依赖
③对风的描述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诗人对风情韵的表达,具有主观能动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1-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合质量测评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3年10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指出,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北地区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制定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对于进一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既要抓好共性任务落实,也要发挥好个性优势,有关方面要制定出台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加强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及时跟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合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结合材料并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东北在贯彻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中应如何作为。
4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篇《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长征诗篇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集中描写了行军路上所经过的群山险峻的情景,借以展现红军的坚强与伟大。下列对该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小令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红军长征的内心感悟
②小令是对行军路中情景的主观映象
③小令是为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行动依据
④小令作为积极的意识能激励人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代酒香盛饮,在文人的推动下,酒之风升华至文化层面,开始与诗书画等艺术结合,并物化、定格于长沙窑瓷器。与酒相关的诗文在长沙窑瓷中着墨颇多,人们以酒为媒,言志抒怀如“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从这些诗中也可一窥唐代饮酒之风的盛行。由此可知(     
①诗词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所处时代的生活相互依存
②长沙窑瓷器独具特色得益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长沙窑瓷器是客观物质和人的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外界事物作出如实反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天选打工人”“孤勇者小孩”,是网友评出2022年热词,但是作为高二学子的我们要明白,这里的每一个词都不是空穴来风的。这些热词(     
①是客观事物在组织严密的大脑中的主观映像
②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的反映
③源于网友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丰富的想象力
④会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3-09-01更新 | 67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7 . “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清代画家王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     
A.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B.表明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
C.说明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
D.反映了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2023-07-05更新 | 8563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乐陵民生教育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
8 . 光是无色的,人们能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要归功于大脑里的“调色板”。来自视网膜的给定光的色调信息在相应脑区经过神经元的整合和编码处理后,初步形成人类各种主观色调认知,并结合其他更高级脑区(如颞侧视皮层IT脑区神经元)的功能,编码外界千变万化的光线变化,最终在大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标签。这表明(     
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由脑神经中枢决定的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映射
④意识是客观事物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有人说:“如今许多人都向往诗与远方。其实,诗,挑着读,字字优美,句句超脱;诗,挨着读,一首比一首凄楚悲凉。远方,只不过是人们的憧憬与向往,人们给远方注入了太多美好的想象,去往远方的路洒满了别情与孤独。”这一观点(     
①根源于人们对人生美好追求的想象与憧憬
②是对客观存在的美好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③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④认识到了人生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如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引用相关名言警句,比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这说明(     
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焕发着时代价值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
④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浸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