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决定意识(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浙江杭州举行。火炬点燃由超1亿名“数字火炬手”组成的“数字人”参与;机器狗频繁捡拾和运送铁饼;自动驾驶巴士为周围居民和观赛观众提供接驳服务……“智能亚运”办赛理念深入杭州亚运会的方方面面,这体现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客观现实性
②“数字人”参与点火表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智能亚运”办赛理念源自于浙江人的勇于创新的实践活动
④中国的发展与办赛理念既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3-10-29更新 | 969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考试文综试卷
2 . 有专家指出,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要完全达到人类的水平,有自发的情感和创造性,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该观点是基于(       
①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物质工具,和人的意识有着本质区别
②人工智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类制造物,可以取代人脑
③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的大脑思维,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④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一特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门墩是门枕石的一部分,也是显示门第、表达主人喜好、装饰门面的物件,祖辈居住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对门墩情有独钟。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取其美好寓意:猴子寓意官爵,仙鹤寓意长寿,牡丹代表富贵……这小小的门墩,不仅让出入的家人看到时心生欢喜,也给来访的客人、往来的行人,送出美好的祝福。由此可见,门墩(     

①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②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③作为一种物质载体,体现人们独特审美情趣
④是现实存在的事物在雕刻者头脑中的客观映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④人的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3-03-28更新 | 822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三次诊断性(5月)考试政治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是唐朝诗人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它写尽了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有(     
①“相看”说明了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诗人独游山水,强调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诗人寄情于山水,体现了人是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④旷世的孤独感来源于诗人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3-03-18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四)政治试题
6 . “春”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常借其抒发情感,如王维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表达与朋友别后的怀念之苦;孟郊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展现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李煜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来抒发亡国之悲。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诗词审美形式的多样性影响了“春”的内容的客观性
②诗人借助语言的魅力实现了“春”与自身情感相统一
③诗人以“春”的规律为基础,创造情与景的具体联系
④诗人借“春”抒发情感体现了意识的选择性和创造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家校联动,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保障。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方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     
①做到了使客观实际符合主观要求
②坚持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③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5-12更新 | 3171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8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赋对景物的描写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这两种“境”(     
①在“有我之境”中,创作者的情感决定“境”的生成
②在“无我之境”中,创作者的意识与“境”各自独立
③都是对物质的反映,都是创作者能动认识景物的成果
④都带有主观的色彩,都用艺术手法演绎了内心的思绪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1986年,我国出台《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这是很大的进步。时至今日,面对社会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以前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制定的《民法典》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完善监护制度、调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设立“特别法人”、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很多和人民生活相关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结合材料,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民法典》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0 .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在这里,对“意”与“境”理解合理的是( )
A.具体的相关联的“境”是由诗人先天之“意”决定的
B.诗情表达的“意”是对客观存在的已有“境”的反映
C.表达诗人“意”的“境”是具体的、客观的、不变的
D.世界的“境”因关联着诗人的“意”而成为了世界本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