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决定意识(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有一种引人注意叫“显眼包”,有一种个性旅游叫“特种兵式旅游”,有一种无奈叫“公主/王子,请⋯⋯”,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生猛叫“不讲武德”,有一种竞争叫“内卷效应”,有一种调侃称作“凡尔赛”……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这反映了(     
①热词是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热词和社会热点事件是互相不可分离的
③热词是人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动反映
④社会热点事件对热词的出现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2-21更新 | 649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2 . “虫二”是泰山刻石中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風”和“月”的一部分。繁体字“風”去掉里边的一撇和部首,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外面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该刻石的寓意为“风月无边”,表现了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材料表明(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外界作出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离不开特定的主客观因素
④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奠定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9-07更新 | 1081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1届高三考前冲刺模拟政治试题(五)

3 . 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存在的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9-05更新 | 927次组卷 | 4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4 . 《山海经》有云: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北京新机场航站楼的造型寓意“凤凰展翅”,与首都机场形成“龙凤呈祥”的双枢纽的格局。这说明(       
A.追求美好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
C.对凤凰这一图腾的呈现方式体现时代特点D.人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023-08-07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政治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电视剧《底线》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律政剧创作之路。它通过来自现实的典型司法案例,用生活的鲜活性、社会的尖锐性和司法的复杂性,塑造了当代司法人的生动形象,触动了观众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热切渴望,表达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这表明(     
①社会问题的解决依赖优秀影视作品的反映
②影视作品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源自生活的影视作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现在流行的“飒”,特指帅利落、潇洒清爽,多用于女性。据统计,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中约有50%是女性,护士中女性超过90%。 用“飒”来形容她们,是全国人民对女性同胞最崇高的致敬!如今,“飒!”“ 真飒!"“又美又飒!”已成为人们赞美奋战在各行各业各自岗位上女性同胞的常用语,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材料表明(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如实反映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③没有被反映的对象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④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是唐朝诗人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它写尽了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有(     
①“相看”说明了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诗人独游山水,强调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诗人寄情于山水,体现了人是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④旷世的孤独感来源于诗人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 . 2021年《大决战》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该剧也塑造了武雄关、王翠云、林稚文、乔三本等带有艺术虚构成分的士兵和平民角色,用以阐释三大战役胜利的本源即“人民战争”的胜利。这表明(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意识是对现实的能动性反映
④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自于人的想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2-1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江苏卷变式训练哲学篇
9 .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创作的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的,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以下对形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形象是对客观物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物象是形象的物质载体
②形象是艺术家通过直接再现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情志而生成的
③艺术形象一旦生成,就完全脱胎于原先的客观物象而独立存在
④形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其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3-02-08更新 | 4582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1年江苏卷变式训练哲学篇
10 . 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
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2022-12-12更新 | 2642次组卷 | 174卷引用:《历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及2021年高考考向预测》专题二十一 唯物论与认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