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材料一 2017年首日,全国受气象条件影响,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徘徊在中度—重度污染之间。专家建议:中度污染——敏感人群应避免高强度户外锻炼,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重度污染——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应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和室外作业时间。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最早追溯至西汉,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并且不断完善。它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相关仪式以及民间活动的平衡管理,以符合季节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直沿用至今。
(1)谈谈材料一中专家建议的唯物论依据。
(2)材料二:二十四节气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017-11-2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理)试题
2 .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3 .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2016 11 月“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让更多的国家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二十四节气”的提出切合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哲理?
4 . 2016年10月21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班级召开“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班会,就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甲:长征精神是万能的。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长征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弘扬长征精神,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生乙:时过境迁,长征精神在今天已没有时代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分别进行评析。
5 . 2017年我国打响“蓝天保卫战”,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要求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是基于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②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③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把握“雾霾天气”的本质和规律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2017年11月12日,第9个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落下帷幕,全天交易额达912.17亿元。从2009年11月11日开始,“双十一”俨然成为中国网民自己的狂欢节。

材料一: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双十一”就是这个商业社会开出的一朵奇葩。然后这朵奇葩又联系着家庭成员的信用卡(家庭关系),联系着快递(社会关系),联系着各种商战(商业关系),于是“双十一”就像涟漪一样蔓延出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现象,慢慢地就开始进化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华商报评论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从网购者角度谈谈应如何理顺关系,理性过好“双十一”狂欢节。
7 .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的地方GDP增速目标纷纷“出炉”。有二十几个省份相较2015GDP增速目标下调了今年的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个百分点,还有8个省份维持去年目标,只有一个省上调了目标。GDP增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经济降速的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国各省区市“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中国“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五年之内,全国各地必须“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这决定了五年之后全国层面能否如期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实施“精准施治”?
8 . 材料一:每有特大灾难发生,神州大地充满高涨的救援捐助热情,处处都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空前增强,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与钢铁般的民族意志。
材料二:民族凝聚力是共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特大洪涝灾害不能冲垮我们,“非典”疫情不能压倒我们,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不能拦住我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与舟曲泥石流灾害动摇不了我们。现在,雅安地震再次摧毁了同胞的家园,夺走了同胞的生命,但是摧毁不了我们的民族意志。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再次空前增强。
根据材料,说明意识在抗震救灾中的能动作用。
2016-12-1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福州亭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9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A.强调世界是多样的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D.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10 . 面对我国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局面,把节能习惯真正当作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据此回答下题:
1.把节能习惯当作新能源的观点的提出表明(   
A.节能习惯是一种新能源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把节能习惯真正当作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意味着(   
A.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B.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C.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物质D.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2016-12-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福州文博中学高三12月月考政治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