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原理及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1 . 20年来,浙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任接一任,持续丰富发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浦江经验”,有效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可见,“浦江经验”(  )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印证了亲身实践才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③直面矛盾,寻找正确方法消除矛盾                    
④贯彻了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 .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手段实施上,必须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思政教育和学生同频共振。思政课教师要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贯彻上述要求,需要(     
①着眼于青少年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②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③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和基础
④坚持系统观念,提升整体思维,努力培养时代新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是一个多面向的变迁过程,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必经的阶段,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的必然选择。由于国家性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文化传统等差异,各国现代化道路和结果也不同,西方式现代化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与现实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提供了鲜活样本,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1)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提供了鲜活样本。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2)有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借鉴西方模式,才能少走弯路;也有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应走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特色。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加以评述。
2023-12-1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喊口号不见行动,也不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而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全国生态日出发,共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凝心聚力,为推选美丽中国建设加油助威,我们必能牢牢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让中华大地蓝天水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材料二   “天人合一”这个理念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先贤们在这之前就有过很多的阐述。正如《周易》里面所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尽管《周易》中没有出现“天人合一”这个词组,但广义上讲全篇都在论述天和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浸润在了中国人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行为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也是一种更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5 . 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本届论坛不仅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真正实现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为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需要(       
①立足各国共识,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与治理体系
②借助固有联系,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开放与合作进程
③根据各国需要,为“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④坚持系统优化,“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
2023-12-01更新 | 493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政治试题
6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氛围。它指导人们顺应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循环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这说明人们(     )
①能够在节气规律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
②应该尊重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能够把握和发展节气规律,预见农业生产变化的趋势
④创新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实现了客观符合主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1-25更新 | 214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
7 . 下图漫画(植“数”)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   )

①尊重规律       
②重视数量
③求真务实       
④解放思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 . 2023年7-8月,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降雨量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高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开展抗洪救灾,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抗洪救灾的胜利(     
①改变了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不良趋势
②正确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③规律有好坏之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④需要把救灾热情和严谨踏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写自己内心世界的佳作,诗人以乐景写衷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有(     
①抒怀主体能根据实践需要自觉选择意识反映的对象
②诗人艺术上的创作能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③诗人通过寓情于景,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④内心漂泊的感伤源于诗人自况及对独特视角的想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超市购物小票作为购物凭证有一定用处,但网络上传言称,购物小票中双酚A.严重超标,这种物质有极大的致癌风险,因此建议大家尽量不要接触。事实上,每克小票中的双酚A.含量仅为00139g,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购物小票,致癌概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要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抓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真理具有相对性,对同一对象可能有多个正确认识
④要实事求是,把握和尊重客观事实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