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原理及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孟子·公孙丑》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锄头),不如待时”,富于哲理。下列选项中与其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①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各地要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做好探索: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上述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
③只有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④突破客观实际的限制,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3-07更新 | 1110次组卷 | 9卷引用:2.2 运动的规律性 学案
3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4 . 马云说:“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着。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这一论述涵的哲理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要首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 为了更好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强烈和丰富的权益保障需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在民事权利制度上有诸多创新发展。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③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7-23更新 | 73次组卷 | 9卷引用:高二政治新教材议题式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4): 5.2社会历史的发展(西藏:一跃千年)导学案
6 .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重大进步都伴随着一轮新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贯穿改革开放进程的一条主线。新时代的解放思想,要求我们(     
①着眼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②大胆复制先进地区成功做法,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③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奋力开启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④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坚决摒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7-23更新 | 206次组卷 | 8卷引用:高二政治新教材议题式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4): 2.2运动的规律性(中国北斗 星耀全球) 导学案
7 . 2021年2月25 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总体稳定”——承认绝对运动,帮扶政策要保持稳定性、连续性
②“分类优化”——立足实际,帮扶政策灵活精准,使客观符合主观
③“把握力度”——尊重规律,帮扶政策不急转弯,需避免过犹不及
④“平稳过渡”——重视量的积累,帮扶政策要合理,处理好时度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1-01-21更新 | 152次组卷 | 18卷引用: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 导学案
9 .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涉及想法、主张、做法与现状、实际的关系,这从哲学上看就是处理(  )。
①意识与物质的关系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④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③④
10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吟咏清明的诗句,既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又吟咏了在万物蓬勃生长之时人们对亲人拳拳的思念之情。这体现了
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过程④意识是反映现实与再创造的统一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