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就脑容量大小是否决定智商的问题争论不休。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脑容量与智商之间的关联微乎其微,决定人智商高低的或是大脑结构而不是脑容量大小。这说明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绝对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D.人们过去对人脑的认识是错误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2017年12月,中国平安与重庆疾控中心联合公布了智能疾病预测的最新进展,将“人工智能十大数据”与疾病防控相结合,建立重庆智能疾病预测与筛查两大模型,目前已可以提前一周预测传染病发生情况。这说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名言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是(
A.认识源于间接经验B.认识发源于已有的认识
C.认识发源于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2017-12-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政治限时练(认识论部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行动是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很多时候,心动更需要行动。这说明实践具有
A.主观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
6 . 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 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17-12-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政治限时练(认识论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解决了“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的问题,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由此可见
①“怎么干”取决于“怎么看”和“怎么想”
②“怎么想”和“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干”
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怎么想”具有能动性
④“怎么想”和“怎么干”做到了具体历史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体温”比过去2000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地摆在全人类面前。201611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中,“认识到必须根据现有的最佳科学知识,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威胁作出有效和逐渐的应对”“认识到现有的技术部署和推广工作,缔约方应加强技术开发和转让方面的合作行动”等等。这些“认识到”可以说明(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③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出现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④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7-05-22更新 | 221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政治限时练(认识论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下列选项中,和这一观点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 . 古人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蠃的认识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