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践决定认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国29个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中,前三批14个省份(第一批为上海、浙江;第二批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三批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第四批7个省份(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8个省份(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高考新模式获得了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新高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的选考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的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有利于适当分散考生集中精力备考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制作了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这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于一身的优秀电视理论片,以经典串联经典、以问题导入问题,辅之以特定的场景设置与环节衔接,用富有时代感的视听语言、贴近现实的讲述方式,为普通观众呈现了经典理论化繁为简的解读方式,与生机盎然的思想内核,向观众传递着科学社会主义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让观众听得进听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北斗,立足中国,服务世界,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的奇迹。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在将来的科技大潮中抢占制高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北斗人多年潜心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无数次外场测试试验,面对一个个问题,不断提出想法,再验证,再推翻,-点点向前推进,终于在北斗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攻关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系列成果。如今,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已实现新突破,北斗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突破7000万片。北斗高精度产品已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和产品成体系输出海外。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30多年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走过了从“埋头追赶”到“昂首领跑”,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从“区域服务“到“全球指路"的艰辛历程。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时强调,要传承好、弘扬好“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北斗P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的认识。
(2)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学习新时代北斗精神”的宣传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撰写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在16字以内。
2022-02-14更新 | 264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考试政治试题

4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蚊龙”入海、“天眼”升空……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引发全球瞩目和热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结合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有关文化的知识,阐释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3)请你以“弘扬创新精神”为主题,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撰写一份发言稿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内在逻辑一致:②论据充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50字字左右。
2022-01-20更新 | 34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莱西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末)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布,明确指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下列是湖南省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措施和做法。

措施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
大力推进“一县一特”宁乡花猪、炎陵黄桃、祁东黄花菜、安化黑茶等打出品牌。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抓好土地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
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储备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鼓励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表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有什么,并简要分析。

6 .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为期6个月的载人飞行。神舟十三号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关键一战,这次飞行任务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明天的收获。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科技行业、智能现代化、计算机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


结合材料,分析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7 . 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控课活动。在前期上千小时的精心准备之后,天宫课堂约60分钟的控课中,航天员瞿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实验的现象和在地球上可谓“天壤之别”。

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戴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天宫课堂“第一课”的时代价值。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完成了水上首飞,真正实现了水陆两栖全能。AG600是中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AG600从2009年立项以来,研制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完成了百余项大型试验、三千余项设备安全性试验,先后攻克了气水动布局设计和船型机身设计等方面的多项关键技术。AG600水上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取得成功,AG600兼顾改装成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等用途的可能性和灵活性,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对有效促进我国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说明我国设计研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2)分析我国设计研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021-12-03更新 | 439次组卷 | 3卷引用:同步课课练(统编2019必修4):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9 . 2021年下半年,“限电停工潮”席卷全国十余个省份,“拉闸限电”相关消息几度登上网络热搜。有热点必蹭的部分自媒体趁势兜售起了所谓的“大棋论”,将限电说成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称这背后是“一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战”“一场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战”。这些颇具误导性的观点,在乱带节奏中产生了不小的“低级红”“高级黑”的效果。

事实上,这些论调遮蔽了电煤供给短缺的基本事实,营造了“为了限产而限电”的既视感和“用电紧张纯属人为设限”的错位认知,这难免诱导公众将矛头指向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跟国家层面“保市场主体”“扶持实体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啻为用反智论调去刺激社会情绪,制造了信息雾霾。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阐述如何避免类似的“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2021-12-03更新 | 60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一大批科学家毕生致力于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他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能多养四到五亿人。中国的水稻将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但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是西方学者的普遍共识。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50多年来,袁隆平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在试验田不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使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节节攀升,2020年亩产突破1500公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1)结合材料,分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上述材料对我们追求真理有什么启示?
2021-11-23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