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认识具有反复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人工智能(英语缩写AI)以其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AI产品的高强本领引发社会高度热议,人们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正方:人工智能研究应该叫停反方:人工智能研究应该推广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智能系统,若劳动力被AI系统取代,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比如,大量的失业人员该何去何从;若人工智能萌发出自主意识,一旦失控,甚至会威胁人类,人类文明有消失的风险随着AI技术的普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便捷化、高效化。虽然人类过多依赖智能机器,但在设计和研制智能系统时,又会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AI的进步会取代人类部分劳动,但其所延伸的许多领域又将带来诸多工作机会
运用所学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们对人工智能产生认识分歧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首次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等珍贵遗物,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认识,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陕西蓝田上陈、云南元谋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大地在20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和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是世界粟作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广东“南海1号”沉船……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向世界诠释着何为“中国气派”……百年考古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人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元宇宙是什么?戴上脑机接口、AR等设备可进入平行虚拟世界,通过虚拟化身,你能与世界各地的同事“面对面”交流,也可躺在床上“现场”听音乐会,还可感受到现实世界的味觉、触觉、嗅觉…元宇宙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平台化赋能,构建起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作为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元宇宙引发诸多争议。赞成者认为,元宇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下资本争相入局,会助力元宇宙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其建设,应保持好奇和探索;反对者认为,目前元宇宙定义尚无定论,从算力条件、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看,元宇宙也不具备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对于元宇宙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声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蓝图鼓舞人心,谋新篇踔厉前行。

1964年底,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我党确定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70年代末,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022年10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概括: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河漫漫,北斗璀璨。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在高端技术空白地带白手起家。一代代北斗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懈奋斗,潜心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无数次外场测试试验,面对一个个问题,不断提出想法,再验证,再推翻,一点点向前推进,终于在北斗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攻关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系列成果:2000年10月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2012年,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的任务;2021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30多年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走过了从“埋头追赶”到“昂首领跑”,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从“区域服务”到“全球指路”的艰辛历程。

梦想召唤,精神引领。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一代代北斗人发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新时代北斗精神创造的中国奇迹。这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是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既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勇攀科技高峰,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示时,强调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在新时代北斗精神的鼓舞下北斗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征程。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一个更加泛在的、更加融合的、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建立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的特点的知识加以分析。
(2)新时代北斗精神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结合材料,从文化角度加以说明。
2023-08-15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6 . 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深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整个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截止2013年,我国已圆满完成三步目标。20221217日嫦娥五号运载火箭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落地,在中国探月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历经16年的不懈探索,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自动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等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科学家们将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研究,有助于深化人类时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嫦娥五号任务既是收官之作,更是奠基之作,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


我国探月工程系列任务的制定反映了对太空领域认识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0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对广大同志即将面临的危险的提醒。而今,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从“两个务必”升华到“三个务必”,是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光荣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从“两个务必”升华到“三个务必”,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自觉和清醒,改变的是更新、更高标准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知识谈谈你对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转变的认识。
2023-01-03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政治试题(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是一种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出错在所难免。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失败中不断提取和积累成功的因子,才能厚积薄发。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断试错。不要搞科技领域的大跃进,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全社会要宽容失败,允许和鼓励试错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分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全社会要“宽容失败,允许和鼓励试错”的合理性。

9 . 财政补贴退坡机制即“针对某行业的、对外公开的、按年度递减的财政补贴方式”。这种机制在为新兴产业提供补贴的同时,也会随着新兴产业发展,而有计划、有明确目标地逐步减少补贴,直至新兴产业摆脱财政补贴这根“拐杖”的支撑。和早期的“扶上马,送一程”比起来,财政补贴退坡机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额度限制。如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于2022年平缓退坡,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经历10多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财政补贴退坡机制”的合理性。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022-09-26更新 | 474次组卷 | 14卷引用:专题四 新高考哲学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