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联系的普遍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东南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我国航天带回的月球样品特点和探月工程探测数据,成功绘制出比例尺为1:250万的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知名期刊《科学通报》上。这(     
①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③表明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离不开特定条件
④体现尊重规律是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世界不同地域的考古成果已经表明,人类历史全球化的进程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久远。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中华文明离不开全球文明史的视野。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走出去探知世界人类文明的奥秘,也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史迹中了解更为开放的中华文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是大势所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古代中国一直与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古代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不少外来文明的先进因素,如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马车等都是距今5000~4000年间从西亚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的联动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外国的历史和考古学资料,就难以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了解其他古代文明,就没有开展比较研究的基础,也很难认识自身特质。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经历了从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学进入蓬勃发展期,考古学走出去掀起高潮。全国各文博单位积极主动奔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考古调查、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也具有重大意义。


(1)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意义。
(3)请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两条建议。
3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两个物理量之间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这一理论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感知、测量和控制等手段实现我们对自身存在和未来发展状态的理解。量子纠缠被实验证实颠覆了人类90%的认知,爱因斯坦称其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纠缠: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根据这段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正确的认识是(       
A.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C.具体科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D.哲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4 . 读漫画《晚了一步》,回答下列小题。



1.漫画内三句话的“想”字体现的是
A.认识的计划性B.认识的自觉选择性
C.认识的预见性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B.具有相对稳定性
C.脱离了实践就难以获得D.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
3.漫画《晚一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B.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D.揭示认识的真理性,需要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过程
2019-12-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校高二(1)班学生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为议题,纷纷上网搜集材料,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发挥香港的作用,鼓励支持香港找准定位、发挥所长,积极对接国家规划,实现长远发展。支持香港善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抓住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同时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就像精密仪器的齿轮相互咬合,要通盘谋划、辩证考量、创新破题、精准发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材料二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保证了13亿多人的粮食需求。 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材料三   西部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古旧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资源丰富,特色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该地区积极探索脱贫发展战略,通过共融共建等方式,主动走出去邀请发达城市来帮扶,实施产业承接,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融通,先后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互联网+” “网络新农人”等帮助当地村民加快脱贫。同时加大了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资金投入,打造文旅产业,实现了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材料四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潜力,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哲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什么是联系?简述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
2.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
3.简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4.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5.运用联系的普遍性知识,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6.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为什么要坚持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7.运用“联系的特征”的哲学知识,谈谈新征程中我们应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8.从联系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
9.“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联系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10.运用联系观知识说明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哲学智慧。
11.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说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积极意义。
12.基于该贫困地区的脱贫经验,有人说“展望未来,互联网+农业,必将助力新农村建设”。请结合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探究。
1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相关知识,探究说明怎样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写出发言题纲。要求字数不超过200字。
14.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相关知识,探究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的理由。要求:①围绕主题,内在逻辑一致;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3-09-2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6 . 一位哲学教授、博物学倡导者说,当你看到一只鸟时,是否知道它从哪里飞来,要飞到哪里去,它的食物是什么,哪个历史名人曾专门观察过它?然而,当我们对身边的世界都已丧失兴趣,不知道自己的小区是否有外来物种入侵,不关心身边的生态是否正在崩溃,不期待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对上述观点阐释正确的是(       
A.人是自然的一分子,须臾离不开自然——人们置身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中
B.自然并不遥远,可又有多少人静下心来观察世界——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内心的自然枯萎了,眼睛就无法看到外界的自然——观念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D.唤醒心中的自然,是个人修养课,也是人类的自救课——个人是社会的拯救者
7 . 你知道下图这些形态各异的东西是什么吗?钻石?玛瑙?其实都不是,是一些不起眼的沙子。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如果在300倍显微镜下观察则异常美丽,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展现出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①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③人们能够透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把握
④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 .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话:“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说的是有鸟将来,鸟要飞来了,张开罗网,待之,等着捉鸟。罗网捉住鸟的地方,捕得住鸟儿的,仅仅是罗网的诸多网眼中,只一个网眼罢了。今为一目之罗,结网时,如果真是做一个只有一个网眼的罗网,则无时得鸟矣,那就没有机会捉住鸟了。下列对“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得鸟”的“一目”和“罗”中其他“目”都是有联系的
②前者是将局部脱离于整体之外,后者是将局部置于整体之中
③两者的“一目”都表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得鸟”与“无时得鸟”的结果表明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4-01-22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9 . 近年来,南京城市建设积极利用河道、青山和历史文化遗迹等,稳步推进明城墙沿线绿道、环紫金山绿道等绿道建设,为人们散步休闲、健身赏景提供好去处。南京城市绿道建设
A.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表现
B.表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规律的前提
C.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联系的表现
D.说明人文关怀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
10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②秋来大雁南归表明四时有序季节更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长烟、落日及大雁南归与思乡之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④作者采取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表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1-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