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8月 24 日,阿根廷、埃塞俄比亚、沙特、伊朗、埃及与阿联酋成为新的金砖成员国。自此,金砖国家扩容至11 国,几乎囊括亚非拉三大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叩开“金砖之门 ”、参与金砖合作。金砖合作机制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

——走过 17 年发展历程,金砖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务实合作涉及经贸、财金、科技、农业等各领域,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砖+ ”进一步加强了金砖合作机制的吸引力。2017 年,中国概括并提出“金砖+ ”模式。近年来,“金砖+ ”模式不断深化拓展,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实现联合自强的典范。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分析金砖合作机制的吸引力、感召力缘何越来越强。
(2)有人认为,金砖国家不是封闭的俱乐部,而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合作共赢的好伙伴。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但面对未来,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没有同步提高;“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成就“中国梦”,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相关知识,阐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哲学智慧。
(2)运用“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其它知识,就如何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一条建议,并说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

3 . 材料一   1945年夏天,黄炎培应邀走进毛泽东同志的窑洞,两人在谈到“朝代更替、循环往复”话题时提出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这就是著名的“窑洞之问”。

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郑重投票;从建立“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到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居民有商有量、共同参与胡同治理的“小院议事厅”,到起源自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从苏州“协商议事室”各方热烈讨论,到新时代“枫桥经验”借助互联网搭建起干群交流平台……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民主形式竞相涌现。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125次出现“错误”一词,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极为深刻;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列入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功回答“窑洞之问”。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圳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大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实现了帮扶协作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建和完善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内核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全国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最大考核项,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考核,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述深圳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所蕴含的智慧。
2023-02-06更新 | 56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下图漫画《整理房间》与下列选项所体现哲理最相近的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C.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
D.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时代10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显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医疗、养老保障网更密实,助力人才资源畅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速,便利企业融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一大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市场配置资源更为高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高度互补、相互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密切。新时代,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在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新时代10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的根本原因。
(2)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简要说明我国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哲学依据。
2022-12-24更新 | 51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政治试题(十六)
6 . “众力并,则万钓不足举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定能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下列与材料古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③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④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解题方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表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

劳动教育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只有三方联动、密切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家庭是基础,重在开展日常生活自理、自助和自我生活管理劳动,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可通过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和分担家务,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学校是主导,学校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塑造基本劳动品质,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制度化。社会要支持,在政府统筹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劳动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真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感受劳动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实现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
8 . 疫情防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基层治理中常能见到部门协同联动产生“1+1>2”的效能,但也存在“不等式”中的协同治理短板。
“1+1≈1+1”,部门间协同程度不高,各干各的,“五指分散不成拳”。“1+1<2”,部门间协同效率低下,“一个部门干,剩下部门看”。“1≠1”,部门协同权责不对等,推动工作缺乏抓手,牵头部门成“头疼部门”。
针对以上短板,要实现协同治理“1+1>2”应该(     
①立足部分服务整体,激发管理主体活力             
②抓住主流,发挥牵头部门中枢协调作用
③坚持系统优化,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                    
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习近平引用唐代诗人王昌龄这句诗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他指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要应对风险和挑战、冲破惊涛骇浪,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势单力薄,难以持续。各国应该更加团结,互帮互助,包容合作,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世界上也出现对这一理念的疑虑与误读,甚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象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只要世界各国不懈努力、携手共建,人类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你对世界各国“青山一道、未来可期”的理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交织,各国不论大小和发展程度,均在抗疫、经济复苏等方面有迫切的共同诉求,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由此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中国提出令人瞩目的“中国行动”: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这一系列精准的保护“路线图”,为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给全球带来信心和希望。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一直在行动。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舟共济、勠力同心,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各国应如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