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特殊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坚定“法治自信”。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源自《尚书·五子之歌》,意在劝谏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治理国家。从东周开始,是否合乎民心就逐渐成为政权合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并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构成一整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话语体系。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战国时期,孟子即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唐律疏议》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调处息争、天下无讼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调处息争、以和为贵、天下无讼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司法活动。明清时期,民间争讼一般是先找亲邻、乡老、族长调解纠纷。民间调解不成,可诉至官府。

材料二   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曾被周边国家纷纷效仿,迄今仍颇具影响。世代相传的中华法典、博大精深的中华法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法治遗产,是我们保持中国法治自信的“文明资本”和“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法治模式,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同时也注意借鉴国外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此加以具体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坚定法治自信。
(3)坚定法治自信,关键是坚定宪法自信。请你就公民如何坚定宪法自信提两点建议。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高考模拟(五)政治试题

2 .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从去年夏天爆火的淄博到今年年初出圈的哈尔滨,对于不熟路况而路边停车的外地车辆,交警不贴罚单;对于商户门前外摆,城管不再以简单粗暴手段加以清理⋯⋯执法机关人性化的执法让市民和游客倍感温暖,也给城市带来了更大的“流量红利”。这启示执法机关要(       )
A.严格执法B.规范执法C.文明执法D.公正执法
2.(多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某村在制订村规民约过程中,村民们畅所欲言(下图)。

对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
A.民主监督是村民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B.村规民约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法律保障
C.村规民约的制订应加强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
D.村委会主任有权制定村规民约,全体村民有义务去遵守
3.(多选)看民生改善进度,要算好“国家账本”。2023年,我国民生投入力度不减,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8.9%)、教育(4.5%)、节能环保(4.1%)、城乡社区支出(5.7%)等支出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这些数据表明(       )
A.宏观调控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B.我国通过再分配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
C.国家财政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
D.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
4.(多选)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就业问题是头等大事,所以做好稳就业领域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1月,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探索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这体现我国政府(       )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地扩大就业
B.加强劳动风险的管控,完善劳动保障体系
C.补足制度短板,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D.严格司法程序,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5.(多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国家统计局2023年8月1日发布了31个省份上半年居民收入情况,部分数据如下:
项目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性净收入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人均转移性净收入
数量(元)1967211300304117433588
增速(同比)5.8%6.8%7.0%4.7%6.1%
(注:202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
由此可推断出(       )
A.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B.转移支付等初次分配手段增加人民获得感
C.按劳分配所得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
D.我国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社会事业同群众生活最密切。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6.(多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名言(       )
A.属于讲仁爱、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
B.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C.是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
D.属于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7.浦东新区是上海市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区,某校高二部分学生为了了解当前社会老龄化状况,在浦东新区开展了相关社会实践调查。

调查发现:新区积极构建“大城养老”的浦东样本,依据《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的总体要求,结合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因地制宜,针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的痛点,积极探索将存量房屋资源用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让社区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原居安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结合材料,综合所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关内容,说明“大城养老”浦东样本中蕴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在实践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老年人也有着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发展“银发经济”势在必行。社会实践调查结束后,同学们撰写了关于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2)请你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可能属于这个调查报告的内容,并告诉同学们可以通过何种渠道反馈他们的建议。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政治试题
3 . 在农历龙年春节,“龘”(dá)字出圈成了生僻字界的“扛把子”。“龘”字无论是人们关于其蜿蜒而雄健体态的想象,还是古籍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生动描述,都反映着造字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僻字的破圈传播不仅将生僻字重新挖掘出来,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这一现象说明(       )
①生僻字的破圈与传播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生僻字折射当下社会诉求
③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赋予生僻字时代意义有利于传承
④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看待生僻字出圈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千里京杭大运河曾在古代中国的南北沟通、中西交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脉。其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部浓缩的文化史。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孕育了沿途独特的商贸、建筑、文学、饮食、民俗风情,直至今天仍散发着独有魅力,影响着运河沿岸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3年《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正式施行。三地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携手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目前已逐步形成一条璀璨的文化带。

材料二 2023年11月,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主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既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也需要做好文化价值的挖掘弘扬;既需要沿线地区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各美其美,也需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美美与共等。北京市依托当地古都文化、京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地域文化,因地制宜提升运河文物文化景观、水和两岸生态景观,使大运河正在成为一条绿色生态带、特色旅游带。“两岸多停估客舟,樯帆影里酒家楼。”大运河沿线各地采取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发展同行,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中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京津冀等地协同保护大运河文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保护大运河文化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传承与发展同行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愁的重要寄托。

2015年,为解决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某市委、市政府部署制定《某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某区干群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响了一场历时九年的三轮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九年来,某区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废水深化治理、河道整治等十大重点领域,累计投入约360亿元,共计开展整治项目810个,淘汰调整落后化工企业305家,减少能耗13.2万吨标准煤,通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现了从传统工业文明到新型生态文明的跨越,成为某市同时拥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块金字招牌的区,为某区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环境红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某区市民的共同体验,群众生态环境类信访数量从2015年的3901件下降到772件,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由2015年的全市最后一名,跃升至全市前列,“美丽湾区”靓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1.为解决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上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推进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鼓励出台地方性法规标准以推动各地建设。这一要求旨在(     
A.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B.调动省以下各级人大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C.强化基层民主以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2.某区坚持逐年加大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目前累计投入约360亿元,用来整治环境污染项目达810个。这里,政府是通过_________推动绿色发展(     
A.环境政策B.财政政策C.货币政策
3.近年来,随着上海建设生态之城扬帆起航,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以美丽上海建设为切入点,聚焦上海生态环境、无废城市、公园城市等领域中的短板,展开深入调研,并一一提出对策。这是上海市政协在履行_________职能。(     
A.参政议政B.民主监督C.政治协商
4.(多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美丽中国先行区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分区分类制定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出各具特色的新路子,发挥重要的引领探路作用。其蕴含的哲学方法是(     
A.既分析内因,又不忽视外因B.准确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系统优化,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D.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结合材料,从党的执政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论述环境综合治理对某区未来转型发展的价值。
要求:
(1)从党的执政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概括9年来某区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意义,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
(2)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具有内在一致性,论证逻辑合理、连贯、完整;
(3)概括地引用上述案例信息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
(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5)建议论述篇幅限制在400字左右。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曹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政治试题
6 .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对其赞美。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贺知章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对“人间芳菲”“山寺桃花”的描写体现矛盾特殊性
②诗词作为主体的想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③诗人融合自然具象与心灵意象,在触类旁通中创新诗词表达
④体现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把握,源于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感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4-05-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
7 . 随着ChatGPT、Sora等的火热,人工智能备受关注。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面对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牢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主动权。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定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②坚持实践第一,推动人工智能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坚持矛盾特殊性,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驱动作用
④分清矛盾主次方面,以产业发展主导人工智能研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5-08更新 | 3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份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8 .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重文化学习、轻劳动教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材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④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4-05-07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联考(二)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项民俗,燃放烟花在中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放鞭炮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凝结着人们的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但是燃放烟花爆竹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2024年春节前夕,烟花爆竹是禁是放,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声,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规定应予修改。在此大背景下,大多数地方保持“禁放”政策不变,一些地方松绑“禁改限”,一些地方“限改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所说的“不合法”,指的是“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而非“全面放开”,不加任何限制。因为根据现有法律,在一些情况下是允许地方政府在烟花燃放的区域、时间、种类上作出限制性规定的。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春节烟花爆竹燃放问题。
(2)有人认为:只有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才能增添节日气氛。有些地方节日喜庆氛围浓郁,所以这些政府调整了“禁燃令”。请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判断该推理的结构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可靠。
10 .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培育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找准主攻方向,要依托农业农村的特色资源,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和农业的多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知,培育乡村产业就要(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③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建立具有“人化”特点的具体联系
④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