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郑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18-06-25 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8-09-26更新 | 468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郑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这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商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6. 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7.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A.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D.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16世纪以来的世界贸易中,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商品类别玻璃、毛呢辣椒、番茄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法国总人口约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5%,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数量不同
B.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C.统治阶级不同
D.政局稳定程度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下表是1850年、1870年德、法、英三国蒸汽动力使用情况,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法国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快速发展
C.德国统一促进了工业化迅速发展
D.英国工业化起步最早发展最迅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2. 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这表明
A.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3. 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表明当时
A.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农村经济衰败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
C.地主阶级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D.洋布倾销使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据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波,上海两处所出土布,运至福建销售,未见合算,而福建本地用洋纱织成之棉布一宗,折价较为便宜,是以人多购置。”材料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仍根深蒂固
B.西方侵华的方式变为资本输出
C.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增加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5. 下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
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018-06-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郑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宣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昌撤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