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太原市五十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1-07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航海考古是对人类历史上航海活动遗存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学问,属于海洋考古的核心领域。人类航海活动涉及的文化成果都属于航海考古的学术领域,其中船舶和海港考古是航海考古的两个主要方面。船舶考古,就是调查、发掘、研究历史上各类船舶实物及相关的遗存,研究古代的船舶形态、造船技术及船货物质的考古分支。船舶考古的核心是沉船考古,它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古代沉船实物,包括不同埋藏环境(水下、淤积、陆地等)中的沉船。沉船考古不但研究沉船船体本身的遗存,还研究船货、用具等遗存,以探讨外销或舶来的物质文化史、贸易史、船上社会等内容。海港考古的对象是古代港口、码头、锚地等泊船设施及相遗迹。海港遗迹既存在于陆上,也见于水下,除了港口、码头等直接的驳船遗迹外,由于港口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及附属的文化产品,也是海港考古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吴春明、张威《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

材料二:

“南海Ⅰ号”是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是距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根据潜水探摸获得的资料显示,沉船长度约30.4米,宽度约9.8米,型深3~4米,船头朝向西南方向240°。船体为木质,经过800多年的浸泡,已经松软,估计已没有了结构强度。船身主体埋没于海底淤泥以下1~2米处。国外打捞沉船的方法都是先将船上的文物打捞出水,然后再将船体部件拆卸,出水后再复原。考虑到沉睡于淤泥中的沉船和大量文物,一旦脱离原来的环境,许多信息将会消失,广东省文化厅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决定采用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其核心步骤是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装固定在特制的钢沉井内,然后整体迁移至陆上进行整体开发。具体步骤如下:

1将预制的钢制沉井准确沉入水中,确保沉船完全被罩在“井”内,然后在沉井上面逐渐加载重物(水泥方块),使沉井的四壁在重压下插入泥中,直至超越沉船底部。

2挖开沉井外侧的淤积,形成一个较大的作业场所。

3在沉井底侧预留的方孔内穿入钢梁,一侧穿入另一侧穿出,使沉井拥有一个完好的底板,此时整个沉井形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铁箱。

4用重型起重机将装有沉船和淤泥的沉井箱吊出海面,装船运往陆地。

5将沉井箱放入人工可操纵的与海水成分相同的池中,供考古人员发掘研究。

整个打捞过程,自2007年1月16日开始,至12月22日出水,12月28日结束。

(根据隋海琛、杨鲲、赵彦昌、赵阳《“南海Ⅰ号”打捞过程中的水下定位和姿态检测》整理)

材料三:

主办方通报的“南海Ⅰ号”最新发掘资料显示,历经10年的发掘,发现“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总共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其中瓷器19000余件套、金器180件套、银铤183件套、铁器84吨、铜器170件套、铅锡器85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其他及不明274件,以及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此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健透露,将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南海Ⅰ号”发掘工作。

(《广州日报》2017年11月26日第A3版))

4.下列不属于船舶考古工作的一项是(     
A.对发掘出的各种零部件进行拼装复原,以研究当年的造船技术和工艺。
B.对古船停泊的港口、码头、锚地等泊船设施进行研究,以探讨外贸历史。
C.对沉船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制定打捞方案,以防文物二次受损。
D.对船上生活用品、活动遗迹进行详细清理,努力还原当初的生活情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考古包括很多内容,其核心内容则是由船舶考古和海港考古构成的航海考古,沉船考古属于船舶考古范畴。
B.国外打捞沉船的方法不适合“南海Ⅰ号”,后决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法将其打捞出水,整个打捞过程为期一年左右。
C.“南海Ⅰ号”的21000余件套文物中,光瓷器就有19000余件套,船体朝向西南,很可能是一艘外销瓷器的商船。
D.“南海Ⅰ号”经研究确认为南宋沉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出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
6.请结合材料,分析对“南海Ⅰ号”采用整体打捞方法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教师生涯结束了,孙少平又回家当了农民。自此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他倒不全是为当农民而苦恼。当农民也没啥,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靠土里刨食生活吗?可是,在家中,父母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能在他们设计的框架中干自己的活。作为一个已经有男性尊严的人,他在内心深处感到痛苦。他渴望寻找自己独立的生活!只要能像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哪怕比当农民还苦,他也心满意足。

这种意识早在他高中毕业时就产生了,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罢了。

按说,眼下这社会,只要肯卖劲,哪怕纯粹在土里刨食,也能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有老婆孩子,人活一世还求啥哩?

可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双水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不就和乡亲们抱一样的理想吗?辛劳几年,箍一处新窑,娶个媳妇,生个儿子,做个地道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这才有了不为周围人理解的苦恼……

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他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的白云,眼里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默无声息地生活一辈子!老感觉远方有一种声音在召唤他,他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呆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不用操心;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照料。若流落异乡,就得全靠自个了……

但是,到外面去闯荡的想法,还是不能从他心中消失。他的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就可能丧失勇气。为什么不趁年轻去实现梦想呢?哪怕碰个头破血流也能聊以自慰啊?要是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手脚就永远被捆住了!

可是,到外面去干什么?

别无选择。只能像大部分外出农民一样到各种工地上当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

不管怎样,非去不可!

一切都想好以后,他先找了父亲。

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

“呆在家里不痛快,我想出去闯一闯……”

父亲低下头,说:“你当惯了老师,刚开始劳动,肯定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啥事,也没人帮扶……”

“爸,这你不要操心。我都二十几岁的人了,自个儿能照顾自个儿。我出去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你……”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出他是做了长时间打算的,很难说服他改变想法,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我老了,给你拿不了主意。不过,爸生怕你有个闪失……”

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天黑以后,少平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

少安惊讶得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你咋能到外面去逛呢?”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有点儿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儿事!”

“干啥事?无非去当个小工!一天挣个仨核桃俩枣,连嘴都糊不住!干嘛去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这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

“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儿事!”

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

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不能再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该高兴,可此刻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看来,弟弟是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并且很难劝阻。

兄弟俩沉默了好一会儿,一人嘴里噙着根旱烟棒,使劲地抽着。天已经黑严,远处村子里亮起了模糊的灯光。在金家湾那边,不知谁家婆姨正拖长音叫孩子回家睡觉。东拉河水声朗朗,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那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安感到语塞,不知说什么了。

这时候,孙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他对哥哥说:“我走了,你和爸的负担就更重了……”

少安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一心要出去,就不要牵挂家里,倒是你自己一人在外,没啥依靠,要好好操心哩!”

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

晚上,他躺在炕上,半睡半醒。明天就要走了,走向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他现在才感到了一片令人心悸的渺茫,不由得手心里捏出两把汗水……睡梦中,他感觉有人轻轻地摩挲他的头,他知道那是父亲的手。汹涌的泪水通过鼻孔管流进肚子里……

第二天早晨,少平挤上长途车。他尽量笑着向亲人们挥手告别,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然写了孙少平因为读了很多书,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结果产生了无法排遣的内心痛苦,但并不是以此否认读书的意义。
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最典型的是对孙少平几次流泪的描写,有的反映出他对自己命运的哀伤,有的反映出他对亲人的愧疚或不舍。
C.小说在写少平和哥哥谈话时,巧妙地插入了一段夜晚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农村夜晚的安谧、宁静、温馨而欢快,烘托了人物此刻的心情。
D.小说反映的是农村、农民的生活,大量使用方言土语,比如“土里食”“仁核桃俩枣”等,语言朴实,地域色彩浓,充满了乡土气息。
8.对比父亲和哥哥对“孙少平外出闯世界”的态度,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异同点。
9.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