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2-02-16 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各题。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诞生记

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同心”揭晓。奖牌是冬奥会景观元素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举办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其发布标志着北京冬奥会在筹办的征程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双奥之城”,奖牌展现文化传承

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冬奥荣光、全球共享。

“双奥”奖牌正面圆环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冬奥奖牌背面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残奥奖牌背面圆环上刻有13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限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冬奥会上运动员群星璀璨,创造精彩。

“双奥”奖牌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契合。表达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

“五环同心”,设计传递团结理念

2020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杭海与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李文龙、首饰专业教师刘骁以及几名学生组建了“双奥”奖牌设计小组。

李文龙、刘骁带领部分学生拿出了以玉琮为基本造型的设计方案,尝试在形态优化与新材料的选用等方面有所突破。小组成员林帆受双环玉璧的启发,构思了两环同心奖牌草案。与此同时,小组成员高艺桐受古代铜镜上的同心圆启发,设计了三环同心圆环奖牌样式。

杭海认为这是两个极具潜质的想法。之后,林帆阅读了大量同心圆环玉璧的文献,提出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弦玉璧等为视觉来源。经过反复讨论,设计小组确定了“五环同心”的设计,传递了凝聚、团结的理念。设计小组在2020年6月底提交给北京冬奥组委8套奖牌设计方案。

“一起向未来”,共享奥林匹克盛会

2020年8月起,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了奖牌设计评审会,确定“同心”为候选方案。

设计小组的成员很快就投入到修改工作中。随后,北京冬奥组委委托上海造币厂进行奖牌打样与测试。设计与制作两个团队围绕着奖牌的打样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研讨。

“我们希望奖牌表面有光泽,但要内敛一些,文字与纹样下凹雕刻,但要有镜面光亮。这样与表面柔和的光泽形成对比,易于识别文字信息。”刘骁说,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手工抛光,工艺复杂程度非常高。

2021年7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确认了奖牌的最终设计制作。李文龙表示:“奖牌汇聚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展示出精湛的工艺,也饱含着我们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祝福和期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同心”奖牌构成元素的寓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22年双奥奖牌“同心”,是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景观元素重要内容。
B.奖牌体由圆环加圆心构成,五环同心,体现了“天地合、人心同”的文化内涵。
C.奖牌背面的运动弧线,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冬奥会上运动员群星璀璨。
D.奖牌挂带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契合,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
2.下列对本文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标题简明、凝练,表明这则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双奥”奖牌的诞生过程。
B.本则新闻的导语与正文形成倒金字塔结构,正文用小标题彰显层次,清晰严谨。
C.从文中对奖牌创意及寓意的语言表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华文化自豪之情。
D.新闻用大量笔墨介绍奖牌的中华元素,表明设计者立足本国文化取材并努力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心”奖牌从图案设计、挂带织造,到奖牌制作工艺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
B.高艺桐受古代铜镜同心圆启发,林帆受双环玉璧启发,设计出“五环同心”样式。
C.要达到奖牌设计者对图案、文字及光泽的要求,需手工抛光,对工艺的要求很高。
D.经过设计与制作团队近一年的努力,“同心”通过了北京冬奥组委会设计评审。
2022-02-1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樊锦诗:扎根大漠的国宝守护人

初夏的江南进入梅雨季,杭州溽热的天气与大约3000公里外的西北敦煌迥异,但这两座遥隔山水、看似毫不相及的城市却因为一个人被联系在了一起。

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38年,祖籍杭州的樊锦诗出生在北京,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开始了与莫高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守。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为中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并逐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全球典范。

经历过承受了战乱和病痛的年少时期,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大学时期,老师宿白的一番话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中:一二十年后,谁能沉得下心,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

樊锦诗与敦煌,初次结缘于1962年的毕业实习。尽管当时因为强烈水土不服而提前结束实习,但她总是说“敦煌是我的宿命”。当年的莫高窟几乎与世隔绝,因为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县城要走大半天路。研究人员住土房、喝咸水,还要在洞窟里进行临摹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文献等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如果说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没有动摇过,那是假话。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确实是两个世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感到孤独。”樊锦诗说,“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20世纪初,藏有5万余件中古时期写本的敦煌藏经洞被发现,随后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牵动了学术界乃至全民族的神经,甚至有人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在这样的背景下,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敦煌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经过数十年的耕耘,我国学者在敦煌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考古、艺术、宗教、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已经被彻底扭转。

樊锦诗曾说过:“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她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学者。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王东依然清晰记得8年前初入敦煌研究院的情景,“樊院长讲述老一辈敦煌人的研究历程让我热泪盈眶,正是他们坚守初心的指引,让我深深理解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内核。”

文/新华社记者魏一骏

相关链接

1、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2017年4月15日,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获悉,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设立的最大奖项——“詹天佑奖”。

2、樊锦诗用5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樊锦诗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中心。
B.樊锦诗牢记老师宿白沉下心来的告诫,用50年的执著坚守,成为了敦煌学专家。
C.虽然樊锦诗当年实习时因为水土不服而提前离开敦煌,但她却与敦煌结下了缘分。
D.我国学者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敦煌学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锦诗曾经因为敦煌艰苦的工作条件动摇过,但她一旦投入工作就不怕苦不怕累。
B.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的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海外对敦煌的研究超越了中国。
C.守护莫高窟是高尚永恒的事业,樊锦诗及一代代敦煌人为之艰苦奋斗,奉献一生。
D.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莫高窟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保护工程成就显著。
6.结合材料分析,樊锦诗用怎样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莫高精神”?
2022-02-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过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子、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候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珠矿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嵋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少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祈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意,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一九九零年九月一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题目由来,父亲前面加个“我”字,足见作者对父亲感情至深。
B.全文以叙述为主,最后一段转为议论,语言虽简洁,却有卒章显志的效果。
C.本文以父子关系来反映社会人伦与家庭问题,批判了父本位和“孝”道思想。
D.本文体现了汪曾祺质朴淳厚,平易真切的语言特色,满盈着浓烈的生活氛围。
8.本文写了两代父子兄弟般的情谊,但着笔的角度却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不同点,并分析这样写作有何好处。
9.从文中可以看出,“多年父子成兄弟”成了汪氏代代传承的家风,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我”在处理父子关系上有哪些成功之处?
2022-02-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似道,师宪。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以父补嘉兴司仓。太常丞、军器监。时理宗在位久,内侍董宋臣、卢允升引荐奔竞之士,交通贿赂,置诸通显。又用外戚子弟为监司、郡守。似道入,逐卢、董所荐林光世等,悉罢之,勒外戚不得为监司、郡守,子弟门客敛迹,不敢干朝政。由是权倾中外,进用群小。浙西田亩有直千缗者,似道均以四十缗买之。有司争相迎合,务以买田多为功,皆缪以七八斗为石。复以楮贱作银关,自制其印文如“贾”字状行之。银关行,物价益踊,楮益贱。台谏、布韦皆上书,言此公田不便,民间愁怨所致。似道上书力辩之,且乞罢政,帝勉留之。理宗,度宗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似道虽深居,凡台谏弹劾、诸司荐辟一切事,不关白不敢行。十月,其母胡氏薨,诏以天子卤簿葬之。度宗崩。大兵破鄂,太学诸生亦群言非师臣亲出不可。似道不得已,始开都督府临安,夏贵自合肥以师来会。时一军七万余人,尽属孙虎臣,军丁家洲。似道与夏贵以少军军鲁港。二月庚中夜,虎臣以失利报,似道仓皇出,呼曰:“虎臣败矣!”命召贵与计事,贵曰诸军已胆落吾何以战公惟入扬州招溃兵迎驾海上吾特以死守淮西尔遂解舟去陈宜中请诛似道,谢太后曰:“似道勤劳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礼。”止罢平章、都督。陈文龙乞俯从众言,始谪似道为高州团练使,籍其家。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绵庵,虎臣屡讽之自杀,不听,曰:“太皇许我不死,有诏即死。”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拉杀之。

(选自《宋史》,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曰/诸军已胆落/吾何以战公/惟入扬州/招溃兵/迎驾海上/吾特以死守淮西/尔遂解舟去
B.贵曰/诸军已胆落/吾何以战/公惟入扬州/招溃兵/迎驾海上/吾特以死守淮西尔/遂解舟去/
C.贵曰/诸军已胆落/吾何以战公/惟入扬州/招溃兵/迎驾海上/吾特以死守淮西尔/遂解舟去/
D.贵曰/诸军已胆落/吾何以战/公惟入扬州/招溃兵/迎驾海上/吾特以死守淮西/尔遂解舟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20岁加冠之后才起,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B.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贾似道因父亲有功被封为嘉兴司仓。
C.擢,与古代官职的变动有关,它与“陟,升,拔”等词均表示官职的升迁。
D.崩、薨,古代对于死的讳称,皇帝死称为“崩”,皇后及诸侯大臣死都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似道任人唯亲。贾似道虽然赶走了当权的内廷宦官,也制止了宦官干政的现象,但是他权倾内外,任用奸邪小人。
B.贾似道不顾民生疾苦。贾似道在浙西用低价买进田地,自制银关,造成物价飞涨,台谏、布韦上书公田不利后,又极力诡辩。
C.贾似道权倾朝野。依仗皇帝对他的依赖,朝中许多事务不向他请示朝臣都不敢施行,甚至母亲去世都用天子的仪式来办丧事。
D.贾似道贪生怕死。当敌军压境时,无计可施,仓皇逃跑;沦为阶下囚时,虎臣多次暗示他自杀也不听从,后皇上下诏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争相迎合,务以买田多为功,皆缪以七八斗为石。
(2)陈文龙乞俯从众言,始谪似道为高州团练使,籍其家。
2022-02-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