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西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4-11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2020-07-09更新 | 711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1-06-22更新 | 7423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了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肖锦云及其丈夫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的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8.赏析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蝗虫辞

(宋)孙因

开禧三年冬,孙子行野中,见有伐鼓举烽者,意其捕寇而即戎,就而问焉,则尽田间之老农也。得物,状甚怪:喙刚而铦,目怒而黔;或振其股,或揪其髯;羽翼未成,已学飞舞。余异其状,问于田父。田父愀然曰:子识今秋飞蝗之状乎?此其子孙,而彼其祖父也,官命我辈捕之。余曰:蝗何负于官而见捕乎?田父仰天涕泣曰:是害我稻黍者也,王法之所不恕。既来矣,则田之毛发,化而为黄埃,然后知其为灾。余曰:吾为若谕之使去,可乎?曰:幸甚!恐不可谕耳。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苟官吏召汝,则民何辜?且食,民天也。汝啖民之天,以充其体肤,天将汝诛矣!速去,无久居!

顷之,若有昂首扬目趯趯而股鸣者。听之,则曰:今为害者岂我乎?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食人之食而误国者,非蝗乎?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自汉以下,蝗日益盛,民日益病;蝗日益硕,民日益瘠。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蝗未息也。呜呼!其为害三千余年矣!跔跔跃跃,实繁有徒。去之复生,芟之愈芜,其庸有既乎?必有良史,特书屡书,而胡独罪余?……

然则丰年富岁,常有数十百万飞蝗在天下,咋人骨髓,岂特食稻黍而已!况害稼者有时,害民者无期。今圣天子齐明洁蠲,至诚动物。我虽无知,将率我族类而远迁矣。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因述其语,书以自省,且俾观风者得之,以为有位警焉。

(选自《宋金元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趯(tì):跳跃。②跔(jū)跔跃跃:蹦蹦跳跳。③齐(zhāi)明洁蠲(juān):光明清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B.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C.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D.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南宋宁宗赵扩的年号。天禧年间,韩侂胄北伐,辛弃疾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此有关。
B.孟,“孟,长也。”孟本义指同辈中最长的,又指每季度的第一月。文中“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也称“初冬”。
C.贞观,唐代第二位皇帝唐玄宗李世民年号。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被称为“贞观之治”。
D.天子,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传统赋体的问答形式,通侧重于“我”与老农的一番对话,既叙写了田间之蝗的为害之深,又描述了人间之“蝗”横行肆虐的社会现实。
B.作者在开禧三年孟冬行走于田野中,见农人灭“蝗”,感而赋此文。
C.作者借“蝗”喻人,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为数之多、为害之烈,给了当政者“贪官不除,国无长治久安”的警示。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辛辣犀利又富有生趣,极富感染力。对当时恶劣世风的指斥大胆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曰:“蝗何负于官而见捕乎?”
(2)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2022-04-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