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2-07-09 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三个生命历程:第一个生命历程是希望。宝黛初见,一个惊呼“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一个自付“何等眼熟到如此”;善于察言观色的王熙凤也打趣“既吃了我家茶,如何不与我家做媳妇?”;甚至连下等小厮都知道,宝玉的婚事“早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在这个生命历程中,宝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共读西厢,同怜落花,充满了希望。

第二个生命历程是烦恼,不仅宝钗金锁上的篆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宝玉佩玉上的是一对,而且后来到大观因做客的湘云也有个金麒麟,这更使得黛玉忧心不已:“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金环玉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便恐由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韵事来。”不仅如此,大观园中的其他人物,也因情感和生活上的各种关系,产生烦恼。比如,袭人知道自己是偏房,黛玉可能是正配,便故意以尤二姐被王熙凤折磨以致吞金自尽、香菱因夏金桂陷害被薛蟠毒打等事来试探黛玉,黛玉回答“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但这无心之言却令袭人暗暗不快,此后她疏远黛玉,甚至进谗言,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又如,王熙凤本来过了一个很风光的生日,既有贾母来提议,又有大家众星捧月一起凑份子,充分显示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已然给足了她面子。但是就在这一天,王熙凤抓到了丈夫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理亏的贾琏反而拿剑要杀她,直闹到寿筵上贾母和众人面前,令她颜面尽失。

第三个生命历程是无奈和失落。贾府从蓊蔚洇润经由元春封妃省亲走向高潮,但修建省亲别墅花费巨大,无疑又埋下了衰落的伏笔,后来逐渐走向摧枯拉朽式的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姥姥安定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却并没有大的起伏。她进大观园,虽然也艳美夫人小姐养尊处优的生活,但还是认为,大有大的繁难,自己的乡村生活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但贾母最终也没把外孙女嫁给孙儿,而是支持了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对外说是“林丫头心太细”。这种基于利益所作的决定有无合理性?不合理,但真实。这实际上是不同类型的人在冲突矛盾中一种可能的归宿。这对于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文化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的冲突都具有启发性,因为《红楼梦》写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黛玉临死才领悟到世事的残酷,对紫鹃说“我这里没有亲人”“你好歹送我回去”,并非病危说昏话,而是椎心泣血之言。

又如,林黛玉这位“绛珠仙子”有先天不足之症,多愁多病。贾宝玉这个“神瑛侍者”发愿要用360两银子配一种药,管保黛玉吃了就好了,平日也对地百般温柔体贴,唯恐违逆其意。然而,林黛玉最终却因他夭折身亡。再如,贾家世代王侯,四大家族同气连枝,哪想到皇帝一声抄家,忽喇喇大厦领,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诠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无奈了。

(摘编自成中英、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中国过去的长篇小说,一种是神魔小说(如《西游记》),一种是英雄传奇(如《水浒传》),一种是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到了《金瓶梅》,出现了一个转折。《金瓶梅》是通过描绘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张竹坡称之为“市井文字”,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张竹坡说:“作《金瓶梅》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人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如此。他继承了《金瓶梅》这种路线,但是他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简单点儿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因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当时的时代的遭遇和命运。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

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

《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读《红楱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初见,都觉得似曾相识,王熙凤也认为两人本有夙缘,打趣黛玉做宝玉媳妇。
B.宝钗有金锁配对,湘云有金麒麟配对。黛玉没有与宝玉配对的物件,心生烦恼。
C.王熙凤过生日风光无限,却被贾琏大闹寿筵,颜面扫地,说明光鲜的背后也有烦恼。
D.元春省亲,这是贾府兴盛的高潮;后因修建省亲别墅花费巨大,成为贾府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2.下列符合材料二中《红楼梦》的意蕴“第一个层面”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B.《红楼梦》是第一部把白话文用得最好的小说。
C.《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红楼梦》写了三个生命历程”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论据充分有力。
B.材料一有三个分论点,作者议论的重心放在第三个生命历程上,为的是突出《红楼梦》对今天的启示作用。
C.材料二在阐述《红楼梦》的意蕴的三个层面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样使文章眉目清晰,条理分明。
D.材料二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两种论证方法在运用时往往相辅相成,使说理更加严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和感受,分析以上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
2022-07-0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口律师事务所

梁丽红

晚饭后送走委托人天凤婶,邹天平回到“村口律师事务所”,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始终没有开灯。邹天平家的房子地处莲花村村口,他的律师事务所就设在他家的西屋。当初,靠开杂货店供养他读完大学的母亲病瘫在床,他毅然辞掉学校推荐的工作,回到莲花村开了这家律师事务所。

粤地是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地区,莲花村一带隶属郊区,人气却很旺,鱼龙混杂。随着时间的推移,邹天平的村口律师事务所,成了莲花村一带的“老字号”。多年来,邹天平秉持着不偏不倚、勤勉尽责、一以贯之的初心,为街坊邻里排忧解难。

久而久之,一些事情就变了样子。用邹天平老婆朱美娣的话说:“律师干成居委会大妈,不如把事务所关了开家庭餐馆。”

当然,这只是朱美娣的个人主义,实际上邹天平和他的律师事务所,在莲花村一带是有口皆碑的。不过他心里明镜似的,账本上的律师费有多少是收不回的烂账,他也苦恼过,但这苦恼又完全不影响他对律师职业的热爱。

邹天平总觉得,人这一生,除了衣食住行,还应该有一些更高级的追求,朱美娣却不懂。唯独老袁的案子,让邹天平从业以来第一次感到摇摆不定,毕竟还牵扯上了儿子小念。

上个月28号,刘筱筱开着一辆崭新的保时捷卡宴经过莲花村村口时,撞上了拾荒者老袁。刘筱筱一脚急刹车后,看见倒在血泊中的老袁双腿微微动弹了一下,便再次踩下油门,从老袁身上碾过才停车。

刘筱筱二次撞人的经过,朱美娣在监控录像里看得心惊肉跳。查看杂货店的监控录像,确保没人顺手牵羊是朱美娣每天晚上的常规工作。

老袁的老婆天凤婶,悲痛欲绝地请求邹天平帮她打官司,替她主持公道。

很快,刘筱筱的父亲也登门拜访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邹天平说:“我深深地明白故意撞人致死的严重性,是我教女无方。筱筱听信了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出了车祸,残不如死,撞残了得一辈子讹着你’的传言……你们二位把小公子教育得如此优秀,实在让人生羡。”

看着刘筱筱的父亲为女儿放下身段、委曲求全的样子,朱美娣的心忽然就软了。但真正改变朱美娣的并不是这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是儿子小念。

小念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成绩在班里也一直名列前茅,这让朱美娣愈加望子成龙。无奈在莲花村这个学区,没有上得了台面的好学校。儿子小念正面临着小升初的转折点,朱美娣这些日子里疯了似的四处找人托关系,可一点儿眉目也没有。

话题也是刘筱筱的父亲挑起来的,自己只是话赶话,他竟一口承诺,小念上附中的事包在他身上。

仲夏的月光爽朗而纯净,邹天平关掉空调,打开办公室的窗户,一股热流袭面而来,他觉得有种与自然界开诚布公的痛快。

这痛快却又是短暂的。“老袁人都没了,我还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邹律师你要替我们穷人主持公道啊……”“天凤婶要多少赔偿金,人家给多少,即使判了刘筱筱的刑,老袁能活过来吗?邹天平,小念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儿子!”邹天平的脑海里再次交织着天凤婶恳切的委托和老婆朱美娣苦口婆心的劝告。

推开卧室的门,邹天平看到朱美娣正一丝不苟地在帮他熨烫明天上法庭要穿的西装。手心里存着老袁车祸视频的U盘被邹天平捂出了汗。邹天平润了润喉咙,把U盘放在了朱美娣右手边的柜台上,说:“这东西,你处理吧。”

朱美娣讶异地举着熨斗想要对邹天平说些什么,邹天平却摆摆手,转身去睡了。

第二天早上,朱美娣把一桌丰盛的早餐准备好时,却发现邹天平已经不吭不响地出门了。看着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朱美娣没有生气,因为她今天心情好得很。

运气来了真是挡不住,一早遇上大买主,史无前例地卖了一整箱香烟,还是中华牌。朱美娣哼着小曲整理货架,也不知怎么了,手中的鸡毛掸子忽地定在了货架上。她扔下鸡毛掸子,匆匆地赶往卧室去了。

U盘不见了。豆大的汗珠从朱美娣的额头上滚下来,她不敢想象,U盘此时如果落在他人之手,会是什么后果。

电话铃响了,是邹天平打来的。电话那端传来邹天平的声音:“对不起,老婆,U盘你不用找了。”

“邹天平你是个坏蛋!……”朱美娣哭着对着手机吼道。

“刘老师让你下午去一趟学校,小念在全市竞赛中成绩优异,被附中破格录取了。”邹天平有力而不动声色地补充道。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朱美娣一个激灵,语无伦次地追问。

“我说,坏蛋的儿子,小念,被附中一破格录取啦!”这一次,邹天平也是吼着说的。

(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村口律师事务所”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创设了故事的特殊背景;其中“村口”也能引发读者对农村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B.小说开头邹天平老婆曾说过的话,既表现她的不满,也从正面表现邹天平乐意为街坊邻里排忧解难而受到人们的赞誉,可见他的正直与善良。
C.刘筱筱的父亲主动上门求情并一口承诺包办小念上附中,这些行为写出了他爱女心切,妄想通过利益交换达到目的,表现他的老于世故、自私自利。
D.小说写车祸视频的U盘被邹天平捂出了汗,朱美娣没看到U盘额头上滚下豆大的汗珠,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夫妻两人内心的紧张,也突出了U盘的重要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主题极富现实意义,通过邹天平律师在处理一起车祸案件中的纠结,展示了基层律所常见的法与情、公正与私情等矛盾。
B.小说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邹天平律师既有公正的初心、精神上的追求,但由于处在“村口”,作为农村社会的一员,也难免存有私心。他的身上反映了乡村法律事件常常聚合的法律与乡情,甚至法律与个人利益矛盾的社会现实。
C.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文中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有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理,也有以对话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刘筱筱故意开车碾死老袁,邹天平帮天凤婶打官司;不料刘筱筱的父亲登门求情;朱美娣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说服丈夫同意不用车祸视频的U盘;关键时候,朱美娣发现丈夫交给她的U盘不翼而飞;原来邹天平为正义最终选择为老袁辩护。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8.小说结尾是一段邹天平夫妻两人的对话,请结合语境分别分析两个人的心理。
9.小说中写老袁的案子让邹天平感到“摇摆不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7-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初,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B.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C.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D.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子,是干支之一,古人用天干与地支配合来记时间(年月日时)的。文中的“庚子”和《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中的“丁未”一样,是干支纪年。
B.参知政事,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预宰相事务的职名。宋朝时权位逐渐提高,曾与宰相共同议政。
C.秩满,意为古代官员任期届满。东晋南朝,官员的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3年为小满,6年为秩满。
D.均输,王安石新法之一,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在任用王安石前,曾征求过唐介的意见,唐介认为王安石不知变通,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B.宋神宗欲任用王安石为相,孙固极力反对,他认为王安石文章和德行都很好,但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
C.宋神宗问王安石治国理政应把什么放在首位,王安石认为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D.变法过程中吕惠卿和曾布为王安石助力良多:王安石的建议及奏章大多出自吕惠卿之手,反对王安石的朝臣均遭到曾布的阻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2)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
14.王安石任用人才的原则是什么?他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
2022-07-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种松

宋荦

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注】


【注】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简要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只要在山坡上种下一棵松树,几年以后,整座山都是郁郁葱葱的。
B.颔联描写的是长成之后的松树,其中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松树枝干的遒劲。
C.颈联“日瘦”“风多”等描写点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阳光微弱、阴云迫近、大风疾吹。
D.松树历来为人敬仰,本诗中作者也从松树的自然本性中受到启发,寄托了自己的情操。
16.这首诗的尾联富有艺术魅力,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22-07-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