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一模 2022-11-04 3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名僧惠洪在佛教历史、佛禅义旨、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然而,其别集《石门文字禅》以前却没有本土校注本。此书三十卷,收录惠洪一生的单篇诗文,其内容和佛教历史相关并涉及北宋众多僧徒与文人士大夫,写作背景难定,难解之处颇多。之前只有日本僧人廓门贯彻曾对《石门文字禅》做注,但注释粗疏,谬误较多。中国学者周裕锴教授与宋代惠洪、日本廓门贯彻展开跨时空对话,积二十多年心力,完成《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

黄永年先生曾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周裕锴在唐宋文学、禅文化、古代阐释学三大领域深耕多年。其著作《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等对佛禅与文学等问题皆有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此外,他还承担了《苏轼全集校注》一书的部分工作——对苏轼文集进行校注。就为《石门文字禅》作注而言,周裕锴教授无疑是最佳人选。从周裕锴2001年主持《石门文字禅》读书会算起,至《石门文字禅校注》出版,中间相距20年,可见本书耗时之久。

《石门文字禅校注》对《石门文字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校勘和注释。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本书既肯定了昔贤成果,亦订正旧说疏误,在校勘、注释、标点、编年和辑佚等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以下试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校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底本,以奠定文本基础。《石门文字禅》一书版本较为复杂,传世的有万历径山寺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宁本等。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但由于该底本是抄本翻刻,存在不少文字上的错误。因此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外,周裕锴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例如,用本书前后互证的本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和以理分析、断其是非的理校法,而且往往诸法交互为用,形成逻辑闭环,得出最可信的结论。如卷一之中《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一诗有两句:“□□□锦光照眼,更觉霓裳韵和雅。”其中前三字原缺,天宁本作“蟠龙衣”,而《宋诗钞》作“吴绫蜀”。孰是孰非呢?周裕锴在考证唐宋诗词用例后,指出“吴绫蜀锦对举,乃诗词之套语”,谓“吴绫蜀锦”泛指华丽奢侈的丝织品。他又据《新唐书》等史料,注明“吴绫蜀锦光照眼”系指玄宗晚年生活华丽奢靡,从而判定《宋诗钞》之补字可从。书中多处阙字和讹误,经周裕锴如此交错校勘,细微辨析后得以补正。

本书注释工作包括系年系地、考索人名、引证典故、解释词义、疏通文意、阐明思想等。惠洪交游广泛,《石门文字禅》中许多篇题和正文涉及到众多同时期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是简称或代称,所指难明。周裕锴曾撰《略谈唐宋僧人的法名与表字》,总结对僧人的称呼惯例,又在《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里考证出惠洪的诸多交游。这些成果被运用到本书,其中人物多已注出所指为谁。某些常用词,在惠洪作品里有特殊涵义,周裕锴亦——考证。如“拴索”一词,常用作拴缚拘羁之义,然卷三《游南岳福岩寺》一诗“他年遗迹旧岩下,拴索犹存众惊愕”,周裕锴认为此处“拴索”就不能解作拴缚拘羁之意,而应解作“骸骨”之意,其依据是黄庭坚《枯骨颂》:“皮肤落尽露拴索,一切虚诳法现前。”经过这样的注释,惠洪诗文的文意豁然开朗,惠洪丰富而立体的文学世界就被打开了。

本书虽然仍有阙文未补,一些作品系年和人物尚待确定,但体例严整,点校精审,注释明晰,善于不疑处见疑,揭示出古书撰述与校释的若干“新义例”,并提供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新论题,确系一部严谨、准确、详明、完整的宋人文集点校注释本,对文学史、词汇史、佛教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皆极具价值。

(摘编自李贵《评<石门文字禅校注>——不诬古人,不误今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裕锴之前,《石门文字禅》没有严谨准确的校注本,这增加了他校注该书的难度。
B.周裕锴以天宁本《石门文字禅》为基础,耗时二十年,出色地完成了对其的校注工作。
C.《石门文字禅》收录了很多诗文,为方便阅读,每篇诗文都有校记、注释和集评等内容。
D.校注《谒蔡州颜鲁公祠堂》中的缺字时,周裕锴运用了本校法,确定《宋诗钞》可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肯定惠洪在诸多领域具有影响,认为对《石门文字禅》进行校注极具价值。
B.文章引用黄永年的话,是为了证明周裕锴在唐宋文学和禅文化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C.文章论及了《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的优点,肯定了其价值,但是也未回避其不足。
D.文章在论述校勘和注释这两方面内容时均有例证,从这些例子中可见周裕锴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对古书时,如遇到没有底本作为依据,或者不同注本出现矛盾的情况,可以运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
B.周裕锴既对宋代僧人的法名有研究,也考证了惠洪的交游情况,这些都利于他对惠洪作品中出现的人名进行考释。
C.如果能够找到更多像“皮肤落尽露拴索”这样的例证,那么用“拴索”解释“骸骨”的结论也就会更加让人信服。
D.《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不仅对惠洪诗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典故等进行了考释,还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论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生命必需元素按其在人体中的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约占人体总质量的99%,它们是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微量元素指在人体中占比低于0.01%的元素,它们在人体中的含量虽然很低,但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微量元素参与了人体酶的合成,以及某些维生素、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微量元素的补充只能依靠粮食、蔬菜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忽视了对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进行补充,所以因土壤中微量元素缺失而导致的人体微量元素“隐性饥饿”的问题日益突出。

(摘编自马彦平、石磊、何源《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铜、钼营养与人体健康》)

材料二:

铁在人体内的分布极为普遍,几乎所有组织中都有。了解铁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对于改善人们铁缺乏状况,提高其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铁参与氧的运输,它是血红蛋白的成分之一。一般情况下,人体中的氧来自空气。氧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透过呼吸膜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血红素则是氮原子与二价铁离子等结合形成的螯合物。血红蛋白在肺部结合氧之后,随血液循环将氧带至各组织器官。

铁能促进某些酶的合成,且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是一些氧化酶的辅助因子,如它参与过氧化酶、氧化酶等酶的合成。过氧化物酶是一种含铁的酶,可以有效清除体内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机体组织细胞免受损伤破坏。

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造血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红细胞生成除要求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外,还要有足够的造血原料,铁是制造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之一,它在骨髓造血组织中进入红细胞内,与卟啉结合形成铁血红素,后者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红细胞中的铁元素约占机体铁含量的2/3。

我国居民每天铁的适宜摄入量约为成年男性15毫克,成年女性20毫克,少年男子18毫克,少年女子25毫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缺铁性贫血患者人数占总全球人数的15%~20%,其中成年男性约占10%,成年女性约占20%。缺铁除了会导致贫血外,还会给人体带来多种危害:缺乏铁的青少年常表现出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缺铁使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受到损伤,进而影响机体的防御能力,导致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铁在人体内还参与体温调节,经研究发现,铁缺乏的人对寒冷的抵抗能力下降。缺铁还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发育,造成身体增长迟缓、骨骼发育异常,特别是对青少年影响较大。

(摘编自孙长峰、郭娜《微量元素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材料三:

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中,脑下垂体中含量尤其丰富,而脑下垂体又是一切高级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因此锰在人体内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锰能影响内分泌腺的功能、靶组织的活性及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临床证明,锰含量是否正常对维持下丘脑——垂体——靶组织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锰是一些酶的组成部分又是某些酶的激活剂,作为辅助因子,帮助许多氧化酶在体内发挥作用。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可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锰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锰还具有促进脂肪氧化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脂质代谢,并能减少肝脏内脂肪堆积,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锰还是造血过程中的原料,有的人贫血不是因为缺铁,而是因为缺锰。锰与遗传信息密切相关,它能维持核酸的正常代谢,而核酸正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参与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对稳定核酸的构型和性质有着重要作用。锰能够促使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它与结缔组织韧性和硬度密切相关,与骨骼的健康密切相关,青少年生长发育不可缺锰。

部分食物中锰元素的含量(单位:微克/克)

食物小麦黑米黄豆大米玉米
锰含量36.725.322.921.45.9

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3.5—5毫克的锰。锰多集中在粮食的胚部和表层部分,粗制的米、麦比精制的含锰量要高,所以主食应该粗细搭配。另外坚果、甜菜、茶叶等也是人们锰摄取的主要来源。有专家研究发现,茶叶中锰含量较高,约为220微克/克,含锰量高的茶叶可用来辅助预防肝癌的发生。

(摘编自吴茂江《锰与人体健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来源、在人体中的比例和所发挥的作用,从中可看出微量元素占比虽小,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B.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对铁的需求更高;相比于男性,女性对铁的需求更高;在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中,成年女性人数约为成年男性的两倍。
C.铁元素和锰元素在人体内的分布都非常普遍,在脑下垂体中,锰元素的含量比较丰富。这是锰元素能够在人身体内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D.人体对微量元素锰的需求比较少,但其作用却十分重要,锰缺乏的人可结合自身情况,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小麦、黑米等制品,并适当饮茶。
6.“铁”和“锰”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杨朔

一九三七年八月。翠蓝色的曙光如同春晴的海潮,平静地,舒缓地,淹没了树木、村舍、田野,以及高原的全部。黎明爬上高原,清爽;爬进窗洞和门缝,光明;爬到人们的心头,活泼。活泼的心情化成轻松的嬉笑和无节奏的口哨,旋转在东、旋转在西,旋转在村镇的每个角落。

有一个人却包裹在薄雾似的忧郁里。当他收拾好行装,从桌上抓起军帽,他忽然迟疑地,留恋地,用他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帽前的五角红星。这徽章陪伴他将近十年,给了他勇气和信念。

门外响起迟缓的脚步声。进来的是一位老头儿:脑袋上斜压着一顶毡帽头,夹袄的大襟虚掩着,拦腰紧系了一条青搭布。嘴里咬着旱烟袋杆,他语音含混地说:“早呀,邹同志,东西都捆好了么?”

邹金魁三步两步迎上去,热烈地拍着老头儿的脊背道:“是你啊,张大爷!怎么?过秋天了?”

“可不是,早起风太硬。”张大爷从他刚刚缝好的夹袄上摘下一根白线头,又拍拍前襟:“我说,同志,你们要不要喝碗稀饭再走呢?”

“不,不,昨天已经骚扰你们一顿了。老百姓还送来许多干粮,路上有得吃了。”屋外隐约地传来一阵噪闹的声音,邹金魁急急转换话头说:“出去吧,张大爷,同志们大约都集合了。”

在一方平阔的谷场上,灰色的军服,蓝色的短褂,来来往往交织在黄土色的阳光里,如同布机上的木梭。从一堆集聚着的人群中,坦率而开心的大笑时时爆炸开来。

远处,邹金魁同张大爷并着肩膀走来。他走近谷场,朝着人堆里叫道:“小鬼,快去把我的铺盖卷搬来!”

继而,他转向贵生,亲热地一拳打在青年强健的胸脯上。贵生有一张黝黑的圆脸,粗眉毛,圆眼睛,鼻头散布着几粒粉刺。他帮忙士兵捆好一架骡驮,交抱着两臂退下来。邹金魁凝望他一回,开心地打趣说:“张大爷,你该给儿子讨房老婆了,人家也是二十一岁的人啦!”

“我不要老婆,你也没有呢!”贵生倔强的脸庞抹上一层女孩子似的羞红。

“你不能比我呀,我是当兵的,哈哈!”又是一只粗大的拳头飞来,这次却被贵生接住了。贵生伸出自己的右手说:“来,咱们再掰掰腕子,看我的力气长了没有?”

张大爷望着他们无嫌隙的嬉笑,满意地眯起眼睛。他拔下嘴里的旱烟杆,在鞋底敲敲烟灰,重新装上一袋,不紧不慢地说:“讲几句话吧,邹同志,送行的人真不少呢。”

士兵站成一条笔直的行列,油腻而破旧的军装掩藏着许多颗纯洁而坚定的心。他们直视着前方,焦点集中在他们长官身上。邹金魁反扣着手,低下头,脚尖蹴开几块碎小的石子,遂后又挺起胸膛,扫了一眼农民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脸庞,惆怅像是一阵轻风掠过他的心头。这难得的惜别情绪使他也奇怪自己的反常。终于,他用一种习惯的腔调开始说话了,意思却是诚恳的:“同志们,我们就要走了,平常蒙你们好意招待,实在应当感谢……”

他忽然侧转头,高声询问士兵说:“你们住的屋子都打扫干净了么?”——“干净了。”——他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下去:“我们这次开拔,不再是自己打自己人了。现在全国已经成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我们是要开到前线去打日本,打侵略我们的日本!”

张大爷并不曾细听这篇简短而响亮的演词。他的眼皮低垂,眼光似乎透进地面,间歇地吧嗒一下他的烟袋。他的确舍不得他们走。从他们来后,生活是多么容易啊!捐少,税少,实行什么统一累进税,连放印子钱的李德斋也给吓跑了。他们非但不刮地皮,反倒帮助老百姓组织自卫军……

“啊!这群人太好啦!”他不觉轻细地自语着,之后又跌进迷惘的沉思里:“看看邹金魁,一点没有官架子,一到春秋,还领着同志们帮辅大家伙犁地啦,打场啦。”

他的思绪像是一缕游丝,荡到这儿,荡到那儿,这时候一阵鼓噪把它无情地击断了。

“欢迎区长说话!”

张大爷仓皇地抬起头,脸上的细密的皱纹急遽地伸缩着,形成一副寂寞的苦笑。他从嘴角拔下烟袋,摸摸他的花白胡须,又咳嗽了两声,但他依旧不知道应该从哪儿说起。

“我说什么呢,同志们?”一个吞吐的停逗:“你们走吧!打日本去吧!等你们打胜仗回来,咱们一定再喝一顿酒,叫它比夜来还热闹!”

“鼓掌!”邹金魁朝背后一扬手,大踏步跨到张大爷的身前,热情地抓住他的略微抖颤的枯手。从老人的湿润的眼眶,邹金魁又望到张贵生的黝黑的圆脸。这个青年闭紧嘴唇,极力装出镇定的样子,可是他脸上不自然的笑容却把他完全出卖了。

锣鼓,喇叭,出其不意地从人群里喧腾出来,同军队的号角搅成一片。邹金魁迈动长腿时,向欢送的人群挥舞手臂,大声地同他的熟人打招呼:“好好干吧,贵生,我们后会有期。”

田野里熏蒸着残余的暑热。叫哥哥,纺织娘,得意地在谷穗和高粱杆上鼓动翅翼。蓦然间,它们噤住声音,纵跳到深密的草丛里隐匿起来。迎着高高的朝阳,唱着豪迈的军歌,战士渐渐地迷濛在原头碾起的黄色的尘雾里,撇在后面的是一些黝黑的脸面,神情从紧张变成无助的失望。

(选自杨朔同名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当我写完这部小说的最后的一个字,放下笔,我的神经不觉一跳——这不是由于一件工作完成后应有的兴奋,而是日本法西斯魔鬼的飞机正从我的头顶掠过。在我寓所前的高射炮忽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我写这部东西,有小小的企图,希望能够解剖一下在某种新的社会制度之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不同?

书里所描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曾经发生的事实。这不是简单的新闻纪事文,当然,故事是经过我的一番点染,而且小说化了。但是从开始,我便压制着自己的笔尖,不使小说流于夸张。

然而,在这部不像样的东西里,我希望它会含着一些活力,能够对于统一战线呈献出一点不足道的微力!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

(摘编自《写在<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之后》)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翠蓝色的曙光”“黎明爬上高原”让帕米尔高原显得清爽、光明和活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红军到来后,这里发生了积极变化。
B.面对张大爷的盛情邀请,邹金魁“急急转换话头”,“急急”表明他不愿给百姓的生活造成更多的干扰,这可看出他时刻将老百姓放在心间。
C.红军战士穿着“油腻而破旧的军装”但他们内心却“纯洁而坚定”,从中可看出这支队伍虽然装备非常简陋,但他们却信念坚定,不畏艰苦。
D.邹金魁临别时对贵生说“我们后会有期”,这既是同贵生告别,也是对他成长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尽快地转变观念,跟上队伍,一起参加战斗。
8.黎明之际,为什么邹金魁“却包裹在薄雾似的忧郁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9.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齐景公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进谏曰:“君乐治海上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非彼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摘编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B.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C.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D.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含义相同。
B.圉人,一般指圉官,主要负责掌管养马和放牧等事务,后来也常常以此来泛指养马的人。
C.“而罪当死”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可以来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发现君主执政出现过错,如果不进谏,是没有把国君安危放在心上,如果坚持进谏,又有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
B.齐景公下令如果有臣子谏言让自己提前返回,将被处死,颜烛面对这一情况并未害怕,依然进谏,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C.面对盛怒的齐景公,晏子毫不畏惧并举戈相向,这一行为看似鲁莽,实则充满智慧,不仅救下了圉人也保全了景公名声。
D.作者认为巍峨的高山是由很多石子堆积起来的,并以此类比君王治理天下不应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应该广开言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②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