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肇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1-21 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久之前,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所写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引起人们热议。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国国内疫情趋于平缓,中国投桃报李的时候到了。

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的物资的包装箱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如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资的包装箱上,就写有明代学者李日华赠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句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而在援助韩国的物资箱上,则写有新罗(今属韩国)旅唐学者崔致远的名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援助印度的物资上所写的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实际上出自玄奘法师《题尼莲河七言》一诗。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来中国留学的学者也常用汉语写诗(这一现象在日本学者中更为常见),中国古人走出国门,也愿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诗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意志,而唱歌则是为了拉长这些语言,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可见,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

《论语》中记载孔子曾经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标准。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的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亦是审美标准。

《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意志,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一地的诗歌体味这里的风俗。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想法收集起来,报得天子,此为怨刺上政。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

曾经被统治者处以酷刑的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表达自己治世思想的文集《典论》中专作《论文》一篇,将文提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然如曹丕所说,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两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文,这是自然之道

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写文,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

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句,这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人的传统,这一点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亦有体现。

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扬这种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

(摘编自袁新雨《中国的写诗传统》)

材料二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

催妆,即催促新娘赶紧化好妆,跟随新郎到夫家举行婚礼。催妆不易,无论是此时此刻的当下还是彼时彼刻的大唐,姑娘们的化妆时长均不可以寻常时间观念度之。

催妆时,新郎的同伴会齐呼新妇子,催出来,可新娘偏偏迟迟不出,新郎必须写诗打动新娘芳心。据《南部新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科状元卢储娶亲时,曾作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请新娘抓紧时间化妆下楼。《全唐诗》收录的徐安期诗,则用汉代张敬画眉的典故,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告诉新娘不用把妆容全部画好,留下双眉等待新郎为你描画。敦煌写本中亦有民间诗人所作催妆诗,两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阑故作迟。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蛾眉,格调不俗。

去花即卸妆,去掉花钗,然后用扇子遮住芳容。新郎又要吟诗,才能让新娘挪开扇子,是为却扇。李商隐有《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陆畅奉诏作却扇诗,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垣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敦煌写本中也有却扇诗,青春今夜正芳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读来通俗明快。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娘还得早起,给公婆请安;第三日,新娘要亲手为公婆做顿饭菜。王建《新嫁娘词》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一碗烟火,热气腾腾的婚姻生活就此开启。

(摘编自吴鹏《作诗催妆、去花却扇……唐朝的婚礼很文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援助意大利的物资上的诗句是意大利人创作的,援助韩国的物资上的诗句是新罗(今属韩国)人创作的,据此可推断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人创作的诗句。
B.两晋时期的陆机认为写诗是“自然之道”,这表明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已经成熟。
C.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即使走出国门,也愿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D.“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表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诗人的灵感才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记录见闻,抒发情感,诗文有很强的社会功用。
B.“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这两句敦煌写本中的催妆诗,证明了唐代催妆风俗的真实存在。
C.从古诗中还能窥探出古人的一些特定称谓,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表明古代有对公婆称“舅姑”一说。
D.《中国的写诗传统》意在倡导国人发扬诗文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在文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B.不学诗,无以言。
C.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D.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4.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诗歌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的。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水生十四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C.“低下头去”“无力的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8.孙犁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其小说被誉为“诗化小说”,结合选文及你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谈谈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征。
9.这篇小说以“嘱托”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②屈平草稿未定             属,写
③争宠而心其能             害,害怕               ④平其功                       伐,夸耀
⑤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恨               ⑥人则返本                    穷,贫穷
⑦其文约,其辞             微,微小,细微     ⑧举类而见义远             迩,近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②③⑥⑦D.①④⑤⑧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自怨生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     靡:没有,无
C.皭泥而不滓者也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即使
12.下列加点的词和“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谗谄之蔽明也B.方正之不容也
C.道德之广崇D.蜕于浊秽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指遭贬谪,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贬谪的词语还有免、徙、放、窜、迁、谪、出等。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022-11-18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诗句是“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______”。
(3)《将进酒》中诗人蔑视权贵、纵酒使欢的诗句是“______”。
(4)李商隐《锦瑟》中,“______”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5)《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______”的遐思。
(6)陆游《书愤》中,“______”两句是对抗金壮举的回忆。
(7)表达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的句子是“______”。
(8)《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
2022-11-1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