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南京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期末 2023-02-11 2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 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 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 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 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 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 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 “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梦之海

刘慈欣

颜冬站在自己刚刚完成的冰雕作品前,长出一口气,抬头扫了一眼天空。就在这时,他第一次看到了低温艺术家。

它是一个从空中急剧下坠的巨大球体,在半空中突然刹住。颜冬抬头仔细观察那大冰球,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异常洁白。

“我是一名低温艺术家!”一个清脆的男音从冰球中传出。“这个大冰球就是你吗?”颜冬仰头大声问。

“我的形象你们是看不到的,你们看到的冰球是我的冷冻场冻结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的。”低温艺术家回答说。

“你的冷冻场真厉害!”

“当然。刚才看到这样一个展览会,我产生了交流的愿望。不过坦率地说,下面这些低温作品中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并不多。现在我要创作了,可惜这里没有我需要的冰材!我现在需要去海洋!”

一支庞大的机群追随着低温艺术家留下的航迹,在五千米空中向海岸线方向飞行。对于后面飞机上记者们的提问,低温艺术家一概懒得回答,他只有兴趣同颜冬谈话。

“你们的星球一定很冷。”颜冬说。

“是的,所谓温暖,不过是宇宙诞生后一阵短暂的痉挛所产生的同样短暂的效应,它将像日落后的暮光一样转瞬即逝,能量将消失,只有寒冷永存,寒冷之美才是永恒的美。”低温艺术家淡淡地说。

颜冬从飞机上向下看,下面早已是一片汪洋。这时,低温艺术家突然停下了,静止的冰球又在空气中产生了大量的氧氮雪花,雪花都被吹向一个方向,像是冰球随风飘舞的白发。

“我要开始创作了!”低温艺术家说,没等颜冬回话,它突然垂直俯落下去,很快消失在海面蓝色的背景中,在那个位置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白点,这白点很快扩大成一个白色的圆形区域。“天啊,海冻了!”飞行员猛拉操纵杆,颜冬眼前一黑,又听到他说:“啊,不,真邪门儿了……”再看看他,一副梦游的表情。所有的飞机像一群被惊飞的鸟。

这时,一个巨大的冰块急剧上升,底部已离开了海面。现在,在空中已经可以完整地看到它,这暗蓝色的长方体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天空。与此同时,它投在海面上巨大的阴影也在移动,露出了海洋上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景象。颜冬看到,他们飞行在一个狭长的盆地上空,这盆地就是大冰块离开后在海中留下的空间。它形成了几千米高的悬崖!这是摩西劈开红海的反演。最让颜冬震撼的是,整个过程居然很慢!这使得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欣赏这旷世奇观。

五天来,低温艺术家以平均每天一千块的速度从海洋中取冰,并把冰块送到地球轨道上去。他在每个冰块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极薄的透明滤光膜,这种膜只允许不发热频段的冷光进入冰块,发热频段的光线都被反射,所以冰块保持不化。

“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了。”颜冬说。

“我约你来就是为了谈谈,但我们只谈艺术。”低温艺术家说。

颜冬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高空的寒冷使他有些颤抖,他问:“艺术对你很重要吗?”“是一切。”

“可……生活中还有别的东西,比如,我们还须为生存而劳作。”

低温艺术家的声音从冰原深处传了上来,冰面的振动使颜冬的脚心有些痒痒:“生存,咄咄,以后,它就像呼吸一样轻而易举了。”

“那社会生活和政治呢?”

“以后个体将融入主体,也就没有什么社会和政治了。”“那科学,总有科学吧?文明不需要认识宇宙吗?”

“当探索进行到一定程度,一切将毫发毕现,你会发现宇宙是那么简单,科学也就没必要了。”

“只剩下艺术?”

“只刺艺术,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

“我诅咒你该死的艺术!”颜冬终于失去了耐心,破口大骂起来。

此时,被送入地球轨道的巨冰闪着无数的光芒,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河,这天河在地球

的天空中庄严地流动着,像一条流过蓝色平原的钻石大河。

低温艺术家没有理会颜冬的诅咒,说:“我完成了,你觉得怎么样?”颜冬沉默良久,只说出了两个字:“服了。”

他真的服了,这之前,他曾连续三天三夜仰望着冰环,不吃不喝,直到虚脱。他觉得永远也看不够,他被这宏大的美完全征服了,整个灵魂都融化于其中。

“不过嘛,你也就是看看,你肯定创造不出这种美,你太琐碎。”

“是啊,我太琐碎,我们太琐碎,有啥法子?都有自己的老婆孩子要养活啊。”

干旱已持续了五年,为了挽救干枯的地球,人类成立了世界危机组织。颜冬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组织负责人带他来到了一个叫海洋回收部的部门。见到海洋回收部的总工程师后,颜冬对他说:“我带来了一个回收冰块的方案。”说着他打开背包,拿出了一根白色的长管子和一个反射镜,颜冬一口气讲完了自己的回收构想。

“不错,这确实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颜冬呆呆地望着总工程师问:“您是说,已经有人想到了?”

旁边的一名工程师说:“只是,这个方案,将使地球海洋失去百分之二十一的水。”

“可是犹豫不决的话,地球会失去百分之百的水。”颜冬急切表明自己的态度。

颜冬的回收海洋方案终于通过了。当万千冰块被导光管和反射镜融化成冰流星,以超音速音爆传到地面,像滚滚的春雷,几万亿吨的水重新属于地球了。

雨一直下到黄昏才停,海底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水洼,在从云缝中露出的夕阳下闪着金光,仿佛大地的一只只刚睁开的眼睛。

颜冬跑到最近的水洼前,他捧起一捧水,把它撒到自己的脸上,任它和泪水一同流下,哽咽着说:“海啊,我们的海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冬的经历表明人类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的追求,也能拯救自我,生命的目的对于每一类物种来说是不一样的。
B.作者在表现低温艺术家吸海取冰的场景时刻意隐匿了其他人,仅从颜冬的视角展现,让读者更有一种身份代入感。
C.小说中“颜冬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这一细节,既表明了地球生存环境在急剧恶化,又显示了颜冬内心的忐忑。
D.作者将大地上的水洼比作“刚睁开的眼睛”,不仅说明水资源的宝贵,也表现了在面对外太空文明时人类精神的觉醒。
7.有关对低温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低温艺术家的出场有一种从天而降的气势,为下文他鄙视地球艺术家乃至漠视地球生命的态度做了铺垫。
B.温暖是“短暂的效应”,寒冷的美是“永恒的美”,低温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他对温暖和寒冷的认识有关。
C.在与颜冬的交谈中,低温艺术家否定了人类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甚至否定了生存的需要,只肯定了人类的艺术追求。
D.低温艺术家提到的“琐碎”,意思是在乎细小的事情,其实是作者对他只在乎自己艺术创作,而不关注众生安危的讽刺。
8.在低温艺术家吸海取冰的过程中,颜冬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科幻小说的特点之一在于“经以科学,纬以人文”,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B.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C.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14.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夜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①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诗和韩诗都细致描写了寒食节的景物,也都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B.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凄冷。
C.韩诗首句用叠词“恻恻”“翦翦”描写寒气和夜风,给人以凄迷的感觉。
D.韩诗写的全是眼前实景,韦诗前三句写所见之景而尾句转写想象之景。
16.这两首诗都是寒食怀人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具体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眠,而且生动描绘了临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2)《归去来兮辞并序》尾段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陶渊明顺应自然规律、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①_______________(填二字词语)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②_______________(填二字词语)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③_______________(填成语)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美丽多情,黛玉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黛玉敏感善良,但她已然不单纯是这样一位少女形象了,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和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9.为了合乎逻辑和语段和谐,请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的演化很重要。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且人类的大脑皮层还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人类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C.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等。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病,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韦应物(约737-791)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生活体验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知与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