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中 2023-06-16 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优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优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

在原始社会中,当先民们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学说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在其思想中,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他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

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__________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

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观,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材料二:

《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

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

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使人引起莫大的忧生之了。由信可乐”“快然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

(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
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C.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
B.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
C.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D.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三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     
A.“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4.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上       

陆柱国

天快亮的时候,部队闪开了公路,都弯到堆积着大雪的山头上宿营去了。

在山洼里、在松树下,战士们铲出一块刚刚睡得下人的干地,折些松枝插在四周的雪上,就这样打开背包睡觉。山风嗖嗖的,又尖又毒,连被子带棉衣全都吹透了。刚刚行过军,身上的汗被风一吹就像泼了一身冷水,又湿又凉。

于林从团部听完报告回来。他清晰地复诵着团政治委员刚才讲的几句话:“我们出国作战,而且又是在这严冬的季节,遇到山多的地区。我们的敌人又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强盗。不过我们怕的不是困难,而是怕我们的干部、党员不动员大家想办法去克服这个困难!……”

于林在一个石崖下找到了他的连部。通讯员刘玉孩苦费心思地用很多松枝成排地斜靠在石崖的“隐头石”上,两头挡上两块雨布。

“指导员,你钻进去吧!你钻进去吧!我把油布放下来压上石头,这是最好不过的地方了!连长恐怕已经睡着了。”从他那孩子气的口音里,听出他对于自己这一工作是很满意的。

“谁?老于你回来啦!”

“回来啦!你怎么还不睡?”

“怎么能睡着呢?这种鬼不到的冷地方,咱们都到了。战士都睡在雪地里!这才是第一天!如果不想点办法,连队恐怕很难带了!团里有什么指示?”

“团里也没有这些经验,要靠我们自己研究办法,不要冻坏一个人。我们先休息一会儿吧,等天亮了召集大家研究研究,我们不能硬挺!"

黎明的光辉夹杂着积雪的光辉,从松枝的缝隙中映进来。无论如何,于林再也坐不稳了。他又从连部钻出来。他到班排睡觉的地方去,第一眼就看见那个机枪手李鸿。李鸿蜷缩着高大的身子,把被角裹住脑袋,只露出两只眼睛,正和睡在他一边的一个战士在说话:过去我在山东的时候,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那时候我们夜晚行军,白天睡觉,那时候我们还说俏皮话呢:今晚上宿营又是‘天亮庄’!可是现在更进步了——住起‘天亮山’来啦!

于林禁不住笑了起来。

“哟!指导员,怎么起得这样早?那个朝鲜小孩找下家了吧?”

“找下了,交给一个朝鲜老太太养着。”

“唉唉!这孩子长大以后,恐怕也不晓得他的爹娘是哪一个!”

“没办法!朝鲜像这样的孤儿多着呢!他们总会知道是谁杀死他们的爹娘!”于林看了一遭。战士们都冻得像芝麻虫似的,拼命蜷成一团。他微皱着双眉,走回连部。

于林一面用手巾擦去结在眉毛上、胡子上、头发梢上的冰粒,一面和连长谈起来:“老郭!的确是个问题!政委叫我们动员大家想办法来克服这个困难,今天得开个支部会,把这问题着重地指出来,不然的话,队伍就拖出毛病来了!”

太阳出来了,光线又黄又弱,丝毫没有暖意。但是,战士们对它还是那样的亲呢,各班都不睡了,围着被子坐起来。

支部会在一个松林里召开。党员们坐在雪地里的背包上,大声争论着。机枪手李鸿站起来发言,他现在显得如此严肃,他不停地做着手势说:“我们是党员,我们不怕一切困难和艰苦。我们党员如果忍耐不下去,那就要影响整个部队!"立刻有人站起来反问他:“李鸿同志,光是不怕苦、忍耐过去就完了吗?我们怎样去克服这个困难?怎样去带领其他同志呢?”李鸿红着脸坐下去了。大家讨论如何在山上睡觉、如何保护手脚、如何行军……支部书记于林背靠着一棵大树,记录着大家的发言,他不时地跺着脚,或者呵呵手,这样来减轻冷痛。

最后支部书记总结说:“同志们!这是进入朝鲜的头一个支部会,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大家的意见是:我们几个人挤在一块,空出几条棉被来,剪开分给大伙包耳朵、包手、包脚……同志们,团的党委会要求我们支部——”于林的面孔更加严肃了,他停顿一下说:“在这寒冷的地区不冻坏一个人。政治委员说,这也是战斗!而且还是艰苦的战斗!……”

飞机又来了,好多啊!它们飞得这样低,看样子几乎能碰到山头。飞机从头顶上飞过,机翼带来了更大的冷风。

“开放冷气了!你看见个鬼!”李鸿大声骂起来,引起同志们一阵哄笑。飞机绕了几圈往山头上盲目打了一阵机枪,看看没有动静,就又飞走了。

支部会继续进行。

一个年轻的孩子站起来红着脸发言。他叫金三宝,今年才十六岁,是个农村中的青年团员。因为该连的青年团支部尚未建立,所以吸收他参加党的会议。

我提个意见,我们三班的王海同志,昨天夜里行军哭了。我希望他作个检讨,我们党团员要是受不了考验,那怎么能去带领其他同志呢!金三宝羞涩地闪着两只机灵的黑豆眼,他看了看坐在他一边的王海,又看一看于林,就红着脸坐下去了。

于林大吃一惊。他还没有想到第一夜党内就有人吃不下这苦。他清楚地记起第一个写血书请求入朝的就是这个王海,练兵最起劲的也有王海,他有些茫然了。

“我怕苦我还参加志愿军吗?”王海猛然站起来,有些气愤地说,“解放战争那几年,我什么苦没有吃过?昨晚上我看见指导员抱起那个朝鲜小孩,同志们不知道,我的老婆、孩子就是被美国飞机炸死的!看见朝鲜被炸的女人、孩子,就不由想起自己的了!”王海的眼圈又要发红,于林点点头让他坐下去。于林感动地想:战士们就是带着这些仇恨过鸭绿江的,连队中有多少人的身上还带着美国子弹打伤的疤痕呢!

中午的时候,散会了。党员们回到班里,立刻动作起来。各班集合研究把抽出的棉被如何裁法。等到下午出发时,连队的面目改变了,都戴上了棉护耳和手套。当然,战士们的手工千奇百怪:有的把护耳缝成一长条围在脖子上,有的像扎绷带一样缠在耳朵上,有的手套简直是一只圆筒筒,还有的手套不过是用布把棉花包成一疙瘩罢了!

连长郭怀忠看着自己的队伍既好气又好笑:“这队伍要是拿出去参加检阅,你以为人家的评论会怎么样?”

“这是最优秀的军队!”于林果敢地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堆积山头,山风又尖又毒,战士们在严寒中宿营,恶劣的环境表明战争的残酷,也是对战士的严峻考验。
B.严冬、山多、敌我武装力量悬殊,于林不担心这些困难,而担心有些干部、党员思想懈怠,不想动员战士。
C.机枪手李鸿调侃宿营是住在“天亮山”,又大声骂来轰炸的美军飞机“开放冷气”“看见个鬼”,语言生动活泼。
D.小说以“这是最优秀的军队!”结尾,既表明指导员于林对战士们迅速解决困难的肯定,也点明了文章主旨。
7.关于文中支部会上金三宝提意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三宝认为夜里行军时王海哭泣是经受不住困难考验,不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
B.指导员于林开始不满意王海哭泣的行为,听了王海的话后又被战士的精神感动。
C.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战士形象。
D.以误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误解消除中展现出战士们丰富的情感。
8.小说塑造了抗美援朝官兵的群像,请简要分析这一群像的主要特征。
9.本文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与文中人物有限视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诚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浴、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B.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C.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D.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
B.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
C.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
B.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滑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
C.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
D.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
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14.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师黯寄王耿端公   

苏舜钦

嫉恶曾收柱后冠,淹沦今未复荣班。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厩马尚嘶骋奋迅,箧衣犹曝绣斓斑。风流县尹多才思,时寄篇章与解颜。

【注】①王耿:官至御史,曾遭贬黜。②柱后冠:御史所戴之冠。③县尹:县令,此处指师黯,曾写诗寄王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诗是朋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方式,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
B.“白雪”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雪”手法一致,意思相同。
C.“厩马”尚且疾驰,“箧衣”仍旧斑斓,反衬出王耿的雄心壮志。
D.诗人赞美师黯才华出众、才思敏捷,希望他常写文章寄给王耿。
16.诗歌尾句暗示王耿当时尚未“解颜”,请结合全诗分析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