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27 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人之所向,心之所往。美,俯拾皆是,遍地开花。“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

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懊悔他一生专在科学上做功夫,没有把他年轻时对于诗和音乐的兴趣保持住,到老来他想用诗和音乐来调剂生活的枯燥,就抓不回年轻时那兴趣,觉得从前所爱好的诗和音乐都索然无味,他自己说这是一部分天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越薄弱。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

因此,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对于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是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对于国家、民族,美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养、汇聚民族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

(《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两年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关于美的一切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过程,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目标,更要在德、智、体、劳诸育中体现美育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贯穿或渗透美育的内容与元素。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落实美育,可以在多个方面着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发挥所有课程在落实美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实现美的内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美育要求和元素,促进人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以美促进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让社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使人们共拥“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美育更具不可替代功能。“求真”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善”揭示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尚美”则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下,“向善”的净化中,实现对自身、对他人、对大自然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种“美”的内化。这是基于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一种境界超越与灵魂升华。

(选自《美育: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沙场之美、哲理之美,也可以是目见之美、耳听之美。
B.美育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下手,因为一个人在年轻时,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较单纯,对艺术的感觉较灵敏。
C.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不够,还应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出来。
D.“尚美”是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和“向善”的净化中,完成的境界超越和灵魂升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以前的歌舞盛况启示我们: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若想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
B.文章用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C.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已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能更好地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出人类创造的灵感。
D.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拥有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举足轻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校组织观看央视的《衣尚中国》,该节目将中国传统服饰搬上大荧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
B.有人说:艺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
C.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微型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火起来”。
D.某校举行“最美宿舍”“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并围绕“整洁、美观、有文化气息”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谈一下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酗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了外祖父家,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亲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6.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成了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无奈之情。
7.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几次出仕既有“学而优则仕”的原因,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他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中大展宏图,也有正统的忠君思想。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陶渊明的先祖开始,先后写了他的少年、中年和归隐后的生活,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对陶渊明归隐作了分析。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8.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9.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诗首句写牡丹在碧绿鲜艳的枝叶簇拥下,好似一位娴静文雅的少女。
B.王维诗以“绿艳”衬托“红衣”,使时浅时深的红色牡丹花更显得娇媚动人。
C.裴潾诗前两句以豪贵争赏侧面表现了紫牡丹的名贵,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裴潾诗写的是自家宅中的白牡丹,实际是以“玉盘”般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喻己。
16.两首诗后两句分别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