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中 2023-11-29 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风

王东梅

那一年,俺奶还没见过俺爷。俺奶在西山坡上种黄豆。地肥,水足,种子撒下去,很快就发了芽,嗖嗖地长,长叶子,长秆子,长豆子。

那一年,俺爷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俺奶这么个人。俺爷在东山沟里磨豆腐。俺爷是十里八乡做豆腐的高手,俺爷做的豆腐,嫩,滑,甜。

东山沟和西山坡中间隔着一座亮甲山。说是山,其实比起真正的山,就是一个很大的土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刚入秋,山风就像是长了腿,一路从亮甲山的山顶上往下跑,跑过俺奶的黄豆地,就夹带了涩涩的豆子香。风一路往下跑,绕过山沟就跑进了俺爷的豆腐坊。俺爷一吸溜鼻子,就乐了——好豆子啊!一拍大腿,俺爷就迎着香味儿跑出屋,跑上了西山坡,跑进了俺奶的豆子地。

俺奶累了。锄了一天的地,俺奶想要展展腰,借着山风,舒缓舒缓酸胀的胳膊腿,却见一个人一路从坡下跑上来。

俺爷迎着山风来到了俺奶跟前。

俺奶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俺爷。

山风再次荡过豆子地刮向东山沟的时候,俺奶和俺奶的黄豆,也已经来到了俺爷的豆腐坊里。俺爷嘿嘿一笑,端出一大碗水豆腐,水豆腐上淋了用红辣椒、鲜香菜、小香葱、盐和香油制成的调料,红红绿绿,白白嫩嫩,大老远就香气扑鼻。俺奶三下五除二就吞下了一大碗水豆腐,末了,一抹嘴,说:“真香!香死个人嘞!”俺爷说:“指定香啊!你可着亮甲山前前后后打听打听,俺做的水豆腐,那是头一份儿。”俺奶脸上的笑就僵住了,俺爷赶紧改口:“等明儿用了你种的黄豆磨出来的水豆腐,那就天下第一了。”哈,俺奶的脸上终于又有了一丝笑模样。

俺爷问:“还想吃不?”

俺奶说:“想。”

俺爷说:“留下吧!”

俺奶没吭声儿。

俺奶没有留在俺爷的豆腐坊。

俺爷照旧过他磨豆腐卖豆腐的生活。每天天还黑着,俺爷就起身,钻进豆腐坊里磨豆腐。天刚亮,俺爷就挑着担子进村去吆喝了。这时候,西山坡上,俺奶扛着锄头,也下地了。

又是一年豆子熟的时候,山风带来了满沟满谷的豆香,也带来了山顶上密如炒豆的枪声。密密匝匝的枪声证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俺奶吓破了胆,趴在豆子地里一动也不敢动。

豆腐坊里空无一人,俺爷卖豆腐还没回来。

突然,山路上趔趔趄趄跑来一个人。

说是跑,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切近了,才看清,是个抱着包袱的女人——一个抱着包袱的女八路。

见的兵多了,俺奶也学会了从衣服上辨别谁是哪一边的。

女八路一路奔着豆子地跑来。与其说女八路是跑进豆子地的,不如说她是栽进豆子地的。女八路一头栽进豆子地就不动了,怀里的包袱也甩出去老远。哇的一声,响起一声婴儿的啼哭,俺奶这才看清,散开的包袱皮包着一个尺把长的小婴孩。

女八路一动不动。

俺奶也一动不敢动。

小婴孩哇哇地哭着。

山上传来的枪声更密了。

俺奶动了几下,弄出了点儿响动。女八路还是没动静。向着女八路爬近了些,俺奶就看见了女八路身上汩汩淌出的血;再近了,就看见了女八路紧闭的双眼。俺奶把指头探到女八路的鼻子底下,女八路已经没了气息。躺在地上的婴孩哇哇地大哭着,俺奶赶紧爬过去,把孩子揽进了自己怀里。

躲到哪儿去好呢?

俺奶的脑袋里一片空白。山上,枪声仍密如炒豆。

远远地,俺奶看见了豆腐坊升起的炊烟。

俺奶把孩子放在豆腐坊的土炕上的时候,身子抖得像筛糠。俺爷没问为什么,而是拉过被子盖在孩子身上。

哇,孩子哭了。

俺奶一激灵,耳畔,仿佛响起了敌人杂沓的脚步声。怎么办?怎么办?

俺奶把婴孩抱进怀里,一把扯开自己衣裳的前襟。俺奶皱了一下眉。孩子立刻止住了哭声。

稍后,俺爷端出一碗水豆腐,一口喂给俺奶,一口喂给孩子。

这个小婴孩,就是俺爹。

俺爹长到和豆子棵一样高的时候,俺奶就把他带到了豆子地里。豆子地里有一个隆起的土丘。俺奶让俺爹对着土丘拜了三拜。以后每年豆子熟的时候,俺爹都会对着土丘拜三拜。

现在,在女八路的坟旁又拱起了一个土丘,土丘里埋着的是俺爷和俺奶。

而今的俺爹,也像俺奶当年一样,整天像长在豆子地里,撒种、施肥、除草,看着豆子迎着风嗖嗖地长,长叶子,长秆子,长豆子。

俺呢?俺不在山上种豆子,俺像俺爷一样还在东山沟里磨豆腐。俺开了一个农家乐——红星农家院。每天俺把刚做好的水豆腐装进用去皮柳条编成的形似小船的小浅筐里,淋了用红辣椒、鲜香菜、小香葱、盐和香油制成的调料,端到游客跟前。俺做的豆腐,就像俺爷做的豆腐,嫩,滑,甜,一份红红绿绿、白白嫩嫩的水豆腐,大老远就香气扑鼻。游客们吃着香喷喷的水豆腐,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讲俺爷的豆腐坊,讲俺奶的豆子地,讲山路上跑来的女八路,讲摔在地上的小婴孩。

山风长了腿一样,从山顶跑下来,满山满谷都是我的声音:“亮甲台原名晾马台,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时路过此地,因遇大雨,盔甲马匹皆湿,曾在该地西面的高台上晾晒。这里形成村落后,取名“晾马台”,后演变成“亮甲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爷爷奶奶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到豆腐坊品尝水豆腐时与爷爷充满温情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当时对彼此的好感。
B.奶奶带孩子逃离险地时“感到脑袋里一片空白”,刻画出她因情势危急感到慌乱的心理。
C.当奶奶把孩子带到豆腐坊时,爷爷二话没说就拉起被子盖上,表现了他的善良与担当。
D.奶奶让“俺爹”在豆子地对女八路战士拜了三拜,展现出她不记己功、甘于奉献的品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山风”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意象,同时作为故事的叙事视角,见证了故事发展。
B.小说以东山沟和西山坡作为故事背景,详细写明了爷爷与奶奶两位主人公各自干的农活,同时也为下文的故事作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大量的小段落,如自“女八路一动不动”至“山上传来的枪声更密了”的叙写,强化了紧张氛围,加快了故事节奏。
D.小说最后提到了发生在此地的历史,“晾马台”演变成“亮甲台”,从而丰富了读者对当地的认知,也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8.文中使用第一人称用语时前文是口语化的“俺”,但在结尾处改用为书面化的“我”,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9.本文与《百合花》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请简要分析两篇作品思想主旨的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乘舟A与崔宗之B自采石C至金陵D著宫锦袍坐E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的。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赋异秉,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荀子)
14.李白在长安时,“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后来,却又愿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这表现他怎样的思想品格?
2023-11-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休日田家

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②王彗:植物名。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
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
16.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