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甘肃 高三 一模 2024-03-10 4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先从地理环境未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茶对游牧文明而言则是牧民生计,二者彼此依赖,互通有无。更为重要的是,经由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将各区域各族群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冲突走向融合,中华民族也由多元走向一体。

四周融入中心的向内聚合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商贸往来,也鲜明地体现在政治领域中的政权更迭。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政治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政治的主流,边疆族群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而产生了文化共同性。

与用武力对外征服,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帝国模式相比,向内聚合机制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值得注意的是,向内聚合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越是包容,越能得到认同,越是得到认同,越能维护统一,这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凝为一体、牢不可破。

(摘编自张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材料二:

中国在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是生生、生长,这必然与农耕生活有关。因为农耕之事,生长唯大,人们播下种子指望谷物生长,因而浇水施肥、改良土壤、深耕细作。中国人理解的存在之道,就是生长之道。从博弈论视角来看,旋涡模式是历史中国的生长方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将周边多族群、多文化卷入旋涡的博弈游戏中,历史中国得以在逐鹿中原的旋涡模式中不断生长扩大,并保持了文明的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的动力,在于掌握了中原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可以最大化地节省统治成本,达到最大化的统治利益。在中原精神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掌握了文字也就掌握了历史的书写权,就有了文化上大一统的可能。中原最早发明和掌握了文字,以汉字为载体的思想系统,是当时中国最具优势的精神资源,正如许倬云所说,这一文字成就,使商人拥有管理大型政治共同体的工具,也使商文化具有涵化其他同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周人之所以能够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也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象形的汉字,因其不以语音为中心,使用其他语言的所有其他族群都能够占有或分享汉字,这反而使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这种开放性与可共享性,决定了争夺中原的各方势力都可以非排他性地使用这项资源,进而向周边不断辐射与扩展文明的影响力。

中原的精神资源还体现在周代开创的天命观与大一统观念,两者都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天命无私原则,成为政治合法性获取的最低成本策略,也是最高收益策略,可以带来滚雪球效应。这样,中原的精神权力和合法性资源就成为天下群雄争夺的目标,逐鹿中原成为集体的理性选择。

因此,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中国不断地在变,从商人变成周人,从周人变成华夏族,从华夏经过秦汉的大一统整合变成秦人”“汉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将周边的族群与文化不断卷入、融合进原来的华夏共同体,生长壮大为一个核心明确、边缘模糊、可以无边生长的文化中国

(摘编自王凯歌《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
B.中原地带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导致了以“地理依赖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C.“旋涡模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明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D.如果周人没有继承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就不太可能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的特点,并且都认为农耕生活对这个特点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B.材料一以茶马互市为例,论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带不对外拓殖经济版图,而是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的原因、结果和意义
C.材料二指出,农耕生活实践影响着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自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
D.材料二认为,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使中原成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一旋涡以向心运动带动历史中国不断生长扩大。
3.运用对比论证时,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能构成对比论证的一项是(     
A.古代罗马人重视吸纳“四围之优秀力量”为己用,当它在扩张中遇到比自己更先进的希腊文明时,曾对希腊文化顶礼膜拜。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因农业扩展到河谷地带,为解决农作物灌溉以及退潮后土地和水源再分配诸问题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组织。
C.西欧文明所在的地中海地区因地形破碎而生存空间狭小,自古希腊时代起就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因而采取对外殖民的方式。
D.古希腊文明的地理范围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而干燥,不利于需要高热高湿的作物如水稻和薯类的生长,因此农业生产不是很发达。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模式因素方向特点
共同体模式

从四周向中心聚合包容性
帝国模式从中心向四周扩张侵略性
A.共同体模式是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向文明程度高的民族不断聚合中形成的。
B.帝国模式是强者用武力向四周弱者的扩张,因缺乏包容性而带有侵略性。
C.共同体模式中,中心区域具有的坚实物质基础是让四周向其聚合的关键。
D.两种扩展模式均有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主导者都是文明程度先进的一方。
5.构成“旋涡”向心力的“精神资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河

孔捷生

黎国铧一眼选中河汉苇塘,那里有棵歪脖子树,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正是下钓好地方。和碳素钓竿不同,罗杰斯的老钓竿是木质,黄铜榫接还镶嵌银饰,透着上世纪中叶的年代感,只有塑料浮漂是二十一世纪的。黎国铧给钓竿装上铅坠,鱼钩挂好假饵,避开水边红蓼下竿。

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

苇丛深处水鸟争喧,绿萍底下不时翻上气泡,散发微腐气息。黎国铧感觉没错,色泽鲜艳的浮漂很快被扯动,他三番五次收竿,吞钩鱼儿都偏小,放生了。后又钓起一尾两磅多的鲶鱼。他打手势问罗杰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摇头,他便摘钩,滑溜溜的鲶鱼扑通扎入水草,惊走红蓼花穗上的蜻蜓。

罗杰斯示意有话说,黎国铧趋前俯身。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轮椅通道已到尽头,但钓鱼本是骆琳娜为爷爷还愿,便听他的。老人兴致高,执意弃轮椅拄拐杖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尤其是被阿尔兹海默症侵蚀的记忆力,惟剩飞行员的视力未被衰老压倒。他目力炯炯,认穴般指戳,呼哧带喘道:就是这里。

这段河岸峭拔,怪石嶙峋。黎国铧拂去树墩青苔,扶罗杰斯坐下。眼底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怎么看也不像钓客吉位。老人又示意别用假饵,河边湿泥里蚯蚓多的是。这倒合黎国锋心意,他也不喜欢塑料假饵,便戟张手指抠泥,两三下便有蚯蚓。在乱石间隙下钓,湍流簇拥橙色浮漂,如沸汤翻腾,鱼能咬钩?老人像时光穿越,固执追寻回不去的昔日,然而生命就像破蛹羽化的蝉,再也钻不回草间蜕壳。

黎国铧已无鱼获之念。他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他看罗杰斯的状态不错,便拉话。老人难得精神健旺,嗓音也清朗起来。他问飞虎队旧事上次谈到哪里?答:是日寇在华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豫湘桂会战。当时,日军攻陷贵州独山,飞虎队出动战机封锁公路,掩护中国军民撤退……黎国铧的爷爷奶奶相遇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们,在飞虎队空中掩护下领着孩子们逃难。

罗杰斯嘟囔道,他记得清楚,当时驾机低飞扫射封锁道路,日军对空还击,子弹穿过机身钻进小腿。他一时还没感觉,机枪手却没了声息,一看战友已歪倒在机枪上……黎国铧没带笔记本电脑,便用手机录音。老兵嘶哑声线化为波长在手机屏幕起伏,就像黔南莽苍群峰切割出波浪形天际线。罗杰斯呲牙咧嘴驾机飞回成都,降落时冲出跑道,昏死过去。那是他在飞虎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语罢老兵满脸皱褶现出光晕,好不容易聚拢的散乱记忆,又拐入另一段光阴隧道。养伤的日子他拄拐到锦江边,在青羊宫外小摊吃麻辣凉粉,那是他和蓉贞初遇时刻。老人清晰记得,蒙贞鬓边插着芙蓉花,两条羊角辫晃来晃去,让他心跳。

罗杰斯眼瞳好像散焦了,从虚空看到生命中最长的那个时辰,思路从青羊宫翘起的飞檐飘然坠地,老人表情神秘道:黎,告诉你一个秘密。黎国铧侧耳聆听,孰料是骆琳娜都不晓得的家族轶事,原来她奶奶蓉贞并非盐商之女。罗杰斯为访佳人多次到青羊宫,羊角辫少女的倩影就像锦江边一绺杨柳在眼前摇曳。他记不清吃过多少碗凉粉,并爱上麻辣。蓉贞就是卖凉粉的女孩,盐商门第是她初次去俄亥俄州拜见公婆时即兴编的。罗杰斯随她怎么说,其实他的父母也都是穷人,一辈子没走出阿巴拉契亚山地。

罗杰斯精神矍铄、逻辑清晰,令黎国铧诧异。故乡遥远面影在老人语言中缓缓展开,青羊宫香烟缭绕的炉鼎,高大的银杏树,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凉粉挑子的小灯笼……

老人语罢吐纳调息,呼吸显短促,他累了。黎国铧关闭手机录音,钓竿依然翘挺,没有动静。天风放牧碎云擦拭晴空,对岸层叠林木摇出绿光,掩映其间的红蓝屋顶,像波浪间的帆翼。罗杰斯腿脚不行,腰板仍挺得直,未衰退的还有眼眸,投向宽阔的波托马克河。一江来水泛满夏天墨绿,涌向切萨皮克湾,在河口天际线变蓝。

黎国铧想察看鱼饵,罗杰斯忽又开口:黎,你要离开了,我的故事也说完了。黎国铧暗惊,这想法只是刚和骆琳娜提起,老人听力断难听到,却能感知。黎国铧欲言无语,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

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传导过来的能量这般猛烈,莫不是水獭误咬鱼钩?

收放之间,活物经不住绞线器物力量,一点点升出水面,竟是一尾肥大的海鲈鱼。它绝望扭动,壮实黑脊和肚腹银鳞闪闪发亮,陌生世界激发出它愤怒最高值,一头又扎入浪沫。黎国铧耐心反复拉锯,终于把大鱼拽起。这种游弋咸淡水域的海鲈鱼,他此前钓过,却未见过这么大的,足足五磅多!

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海鲈鱼噗噗掉打自己,鱼鳍沾满草屑,鱼腮大开大合,鲜红腮片像龙牙花怒放。它奋力一蹦,扑到罗杰斯脚边,打湿他的裤腿。罗杰斯额上都堆满笑纹,仿佛推开了记忆迷宫的某扇窗户。老人只记得久远,却似对黎国铧要离开并不介怀,又是阿尔茨海默症?罗杰斯的故事不知有几多逸失于积尘,心智和他的时代一同剥蚀退化,只有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杰斯“端坐轮椅”“闭目冥想”,可以看出他对此次出游钓鱼非常满意,后来黎国铧用塑料假饵钓上的鱼,因为形体小又让他不满。
B.老人“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再现了老人拄杖步行的艰难,强调了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的身体状况。
C.黎国铧的祖辈曾得到飞虎队保护而幸免于难,再加上能给罗杰斯做抗日口述访谈,让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罗杰斯这件事很有意义。
D.骆琳娜的奶奶蓉贞当年初次拜见公婆时谎称自己是盐商的后代,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凸显水面清澈、平静。这与后文写下游石滩的“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形成对比。
B.小说写“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一方面突出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生的烦乱心情。
C.小说依次写到罗杰斯“嘴角笑意似有若无”“满脸皱褶现出光晕”“额上都堆满笑纹”,既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也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最后以“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对飞虎队功绩的缅怀流露出世事沧桑的感伤情绪。
8.小说最后三段对于黎国铧的钓鱼过程,作者都放在罗杰斯的视线中来叙述,以突出罗杰斯是真正的“钓客”,请对此加以分析。
9.小说题为“老人与河”,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请赏析其构思之妙。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思问于夫子曰:亟闻夫子之,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任法以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子曰: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节选自《孔丛子·记问第五》)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边不,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B.当,文中指对等、比得上,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C.相与,文中指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的“相与”意思不同。
D.作,文中指起、出现,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认为,管仲依法治理齐国,天下的百姓都称他为仁者,由此可见,用法令也能起到匡正社会风气、教化百姓的作用,所以没必要用礼乐治理国家。
B.孔子认为,只有像管仲那样大智慧的人,才能施行法令;才能不如管仲的人,如果只用法令治国,最终会因为法治严苛缺乏恩惠,造成治理的混乱。
C.当公孙丑问及孟子,如果让孟子在齐国执政,是否能取得像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那样的丰功伟业时,孟子拿曾西相比,称自己不可能效仿管仲的做法。
D.孟子认为,齐国既有宽广的土地又有众多的人民,再加上老百姓在暴政下受苦受难已经很久了,所以当前是齐国施行仁政,称王于天下的最好时机。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4.孟子认为周文王难以推翻纣王的原因有哪些?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福建道中   

陈与义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而经过福建时所作。②篮舆:竹轿。③翠楚,碧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途中所见景象,笔下的画面随行程逐次展开,画面清净自然,意味隽永。
B.“移时舞”紧承“云欲举”以“青蛟”“素凤”喻指天空低垂飘动、奔涌翻腾的云。
C.词人想以“寻诗”来宽慰旅途之长,然而遗憾的是,途中桃花已落,春天正在消逝。
D.词人用“渺渺”“穿”写山路难行,以示路途艰辛;用“黄鹂语”衬托山中的幽静。
16.有评者说:“这首词借写自然中瞬息变化的景象来寄托超然自得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在介绍完自己选择的登山路线后,用“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登山时攀登的艰难之状。
(2)杜甫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秋日景象,与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两句所营造出的意境非常相似。
(3)班级准备开展“古诗里的音乐”专题活动,小刚在他准备的发言稿中写到:在古人的名句中,常借乐器之声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仔细吃一枚煮鸡蛋,也能感受到造物主精巧的心思。鸡蛋外壳虽薄,但弧线优美,均匀而细密。握在手心,用力,据说张飞也很难捏碎它。里面,有一层薄膜,小心翼翼地隔开了蛋壳和蛋白。蛋白里面,是个正圆的蛋黄,如即将落山的太阳。你要是再吃慢点,还能发现玄机呢!椭圆的鸡蛋两端看似 A ,但较大的一端里面有一处小小的空缺。专家研究后弄清了它的用处:这是母鸡留给刚孵化还没出壳的小鸡的呼吸室。如果外部环境冷热异常,它还能调节蛋液的体积,以免涨破蛋壳。一枚鸡蛋,分明就是高端科技和艺术设计完美结合的产品。只是,我们 B 。其实,放眼望去,造物主似乎在自然界处处都充满了伟大的设计意图,堪称技艺绝伦的艺术大师,细细想来,简直 C 。这让人们想到了几乎就要消失的手工业,那些匠人踏实朴素,那些产品精致温润。工匠精神,也许能让人安静优雅起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的“分明”和“分明就是高端科技和艺术设计完美结合的产品”中的“分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瑞鹧鸪(海棠)》中“两行芳蕊傍溪阴,一笑嫣然抵万金”,描述了海棠列植水边的场景,景观层次显得非常分明。
C.贾母便命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拨入阍厕行内。手段强硬,处罚分明有度。
D.以白话为表达形式的新诗和以古典美学为旨趣的旧体诗,是现代诗歌发展中的两个汤遭分明的阵营,此消彼长,各领风骚。
20.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梅花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开放,花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的气温比较低,不过,如果没有低温的冷冻过程,,因为梅树这种植物有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形成花芽。梅花极为耐寒,通常不会因为一场凄风冷雨便一蹶不振,萎靡凋谢。,与花瓣的构造不无关系:其花瓣上有一层特殊的蜡质,这层蜡质就好比给它们披上了一件厚厚的外衣,可以帮助花朵抵御严寒。梅树的枝干较为细腻紧实:,为自身生长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御寒性。

梅树具有耐寒能力,最适合它们开花的温度一般在-57℃。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梅树的叶子全部凋落,花朵争相绽放枝头。然而,梅树开花的温度也不能太低。它们对温度十分敏感:开花前,如果气温骤降,它们会把开花时间延后;开花期间,如果遭遇低温天气,它们也会把花期延长一段时间。梅树还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只有当光照时间少于12个小时,它才能生长和开花。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时间短,很适合梅花开放。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

材料中所说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孟子(前372-前289)  《孟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选用句式  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奋斗 励志  引语式材料  中国精神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