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上海 高三 三模 2024-05-19 2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作文主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 按要求填空。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__ ,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_______

(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青年担负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勉。

2024-05-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2. 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                     。靠传统征订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全新赛道只用了几个小时便超额完成。

①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             ②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
③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             ④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
A.②④①③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②④③
(2)以下是小浦高三毕业之际写给老师的感谢信,画线句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够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A)尊师在上,感激涕零。栽培之情,铭记于心。(B)幸得您传道受业,解惑答疑。您的教诲,字字珠玑,句句入心,激励我奋发向前!三年里(C)我们相濡以沫,朝夕相处。真诚感谢您辛勤付出、无私奉献,(D)衷心祝愿您桃李满园,芬芳四溢

您的学生:小浦

2024年5月7日

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9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参与甚至主导的内容生产,已扩展到新闻资讯、知识、文学及其他艺术作品创作等各个领域。智能机器在定制化内容生产、     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智能生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生成的机制等,会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甚至会强化人的被动性。

②现在,算法推荐已成为智能时代内容分发的重要机制,特别是个性化算法推荐。智能机器的定制化生产不仅使用户的需求成为内容生产的目标,也可完成内容的多重加工,以往人们需要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进行信息的整合、再加工,但很多时候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加工也不一定成功,机器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正因如此,定制化内容生产是人们对智能机器最主要的需求之一。

③目前ChatGPT提供的定制化内容,较多集中在知识或生活领域,但随着大模型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新闻类的定制化内容也将逐步增多。定制化内容带给人们的满足感不断增强,人们对机器的依赖也会加深,由此带来一种可能:社交平台中人与人的互动,日益让位于智能平台中人与智能机器的互动,这种人机互动将构建一种封闭的个人门户。人们对外界的感知与认知,会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机器提供的内容。人与人互动的减少,意味着公共性内容在人际网络中的流动减少,由内容引发的交流、对话也在减少。这带来的一个潜在挑战是,公共话题与议程难以形成。

④公共议程是社会整合的重要纽带。传统媒体有自己的议程设置方式,也具有显著的议程设置效果。如果未来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定制化内容,且人机互动的平台缺少人与人的连接链条,平台中公共议程恐怕难以形成。公共议程的淡化或消失,使人对外界环境认知模糊,甚至会使很多人完全不在意外界环境。在人们越来越趋向定制化内容生产的未来,智能技术的开发者、智能平台需意识到公共议程弱化的风险,也需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流通与公共对话机制。

⑤此外,智能机器的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虚构性内容,包括虚构的资讯与知识、虚假的新闻以及虚构的视觉化内容等。这些虚构内容,既可能是由机器生产的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人指挥机器有意制造的。如果人不能意识到机器在胡说八道,甚至把这些内容当作真实、可靠、权威的信息,就会带来认知偏差。

⑥机器带来的认知偏差,会造成人的认知幻觉。人们对内容的真假往往缺乏主动查证意识,会依据对信源的信任程度来判断其生产内容的质量,或根据自己既有态度、立场、情绪等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判断。在只有专业媒体提供公共性内容的时代,普通受众对媒体的膜拜,使得他们几乎不会对媒体内容提出质疑。对媒体生产内容不假思索地信任,实际上也是一些人的幻觉。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社交媒体平台带来了内容生产主体的极大扩张,也带来了内容生态的复杂化,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在新媒体中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可信的,更多时候人们会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不得不感叹“新媒体太乱了”。

⑦由于内容生产的定制化,人们从智能机器那里获得的内容因人而异,每个人面对的虚假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进行大范围传播的概率比社交平台要小,虚假内容对人们的误导往往也是个性化的。

⑧机器带来的认知幻觉,会停留在人们的印象里,甚至不断蔓延,因此,第一时间切断机器带给人的幻觉尤为重要。对于人来说,更大的幻觉风险是,认为机器必然生产准确的内容,机器将成为知识权威。这种幻觉会随着机器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与日俱增。未来人们不仅需要与机器斗争,还需要时时与自己的幻觉斗争。

⑨综上,对于智能生成内容带来的影响,我们并非要简单地批判智能技术,更不是要将人类认知出现的问题或创造力的下降都归罪于机器。智能机器可能是某些问题的推波助澜者,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并非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或许未来的智能机器会进一步摆脱人类认知模式的限制,显现出超出人类的创造力。那时,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发生改变,如列夫·马诺维奇指出,每当机器“获得”了一项人类才有的技能时,这项技能马上就不再是真正的智能了。它会更多地显露出机械化的一面,这或许会影响对人类智能本身的理解,也是智能机器对人的认知最深层的影响。

(选自《编辑之友》2023年第11期,有删改)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①段画线处填入的短语是         
4.本文选自《智能生成内容如何影响人的认知与创造?》,第②-④段是其第一部分,以下最适合做这一部分小标题的一项是(       
A.智能机器定制化内容生产的价值与意义
B.定制化内容生产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
C.定制化内容生产对公共议程的弱化风险
D.公共议程是社会信息沟通与对话的纽带
5.根据文意,作者不认同的一项是(       
A.定制化内容生产是人们对智能机器提出的主要需求之一。
B.人们不在意外界环境,和公共议程淡化或消失高度相关。
C.由于“新媒体太乱”,人们往往会主动对信息提出质疑。
D.机器带来的认知幻觉,使人错以为其必然生产真实内容。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算法推荐生成定制化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后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
B.智能技术的研发者意识到公共议程弱化的风险,已提供多种交流的通道。
C.普通受众缺乏查证资源,只能将错就错,全面接受机器带来的各种内容。
D.面对智能内容个性化需求生产,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发生改变。
7.结合全文,评析本文作者的观点。
2024-05-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纸上的故乡

王瑢

①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那会儿,酒店里有个老客户是个久居帝都的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此人好酒,尤其喜欢喝黄酒。他总是独自前来,自斟自饮,优哉游哉,但他来了也不多喝,黄酒一瓶,喝完即走。他每次点菜都十分简单,一碟油炸花生米,半份猪头肉,偶尔来份鸭脖或鸡胗。如果来的那日,恰逢是某节令,便要一例白切鸡(四分之一只),外加一盅老火靓汤。他从来不点主食。

②在酒店找个角落里的位子坐定,老头从衣兜里把纸巾掏出来,筷子首尾抹个几遍,再把面前的一小片桌面来来回回仔细擦拭,然后把酒杯拿过来,热水烫过后倒半杯黄酒,等上菜的工夫,小口慢抿,一抹朗逸的微笑挂唇边。

③虽说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有相熟的老客跟他闲聊,“这大冷的天儿,上酒店不嫌烦哪您。”他只是笑笑,并不多言。

④有一回,我的一个太原朋友到北京出差,恰好那老头也在,我于是特意安排他俩坐一桌,对饮总好过独自寻欢。

⑤老头率先开口道,“哪里人啊?”

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酒桌上讲速度。坐到一处就是兄弟,“来,走一个!”脖子一仰已经干了。五十三度老白汾。

上海老头微微一笑,说,“这样喝酒,我不来赛。”照旧小口慢抿,夹粒花生米慢慢嚼,还不忘帮太原朋友把酒杯倒满。

⑧太原朋友跟我直撇嘴,趁其不备悄声嘀咕,“那也能叫喝酒?”眼睛里满是不屑。

⑨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而就在上个月,我的这位太原朋友来上海出差。长久未见,甚是想念,提前订好饭店设宴款待,特意邀约几位我的上海好友作陪。席间,太原朋友想起北京那老头,他于是提议,“今天换小杯?”自问自答,“入乡随俗嘛,上海人喝酒讲究精致嘛。”一桌八个人,就数我酒量最差。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先干为敬。与太原朋友四目相对,“陪酒陪好,好事成双。”脖子一仰。“一杯两杯不尽欢,三杯过后笑开颜。”

⑩我的太原朋友这晚喝得十分尽兴,喝到后来不禁有点懵圈,他盯着看我一眼,目光紧随主陪位子上的上海朋友,欲言又止似的,他踌躇犹豫,忖度再三,侧过身来附耳问我,“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

⑪我母亲是上海人,但我常年生活学习工作在北方,上海话听是完全没问题,讲起来则稍显蹩脚。记得当年在北京,我们酒店的白案师傅是上海人,我得空就找他闲聊,温故而知新,学说上海话,以至于现在一口的“洋泾浜”。

⑫那天酒过三巡,喝至兴起时我的上海朋友忽然立起,他说,“唱几句?欢迎太原朋友远道而来……”

⑬大家鼓掌。

⑭他唱的竟然是一首山西民歌。“三月的桃花开的艳比不上妹妹的粉脸脸粉格腾腾俊格蛋蛋咋看妹子咋好看……”

⑮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望着眼前这欢腾而热烈的场面,耳畔老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你老家哪儿的?哪儿?哪里?哪?哪?”那声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复而又复,萦绕不歇……

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故乡”于是只能跃然于纸上。或许忙于赶场之人,某一天忽然间吃到某一道菜,久违的滋味告诉你,这是一道家乡菜。抑或是你去看了一场年末贺岁大片,然后在摇曳不定、模糊堆叠的镜头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⑰弹指间已逾不惑之年,离开故乡许多年的我,早已经习惯行走于路上。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是指真真正正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小住一段。转念又一想,不禁踌躇难安起来——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太原,还是学习工作过的北京,抑或是久居于此的魔都?

⑱“故乡”并非一个代名词,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带给我在面影模糊的人潮汹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纵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过客经此。但我永远愿意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景物在向我招手。这样想来,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还不够么?

(选自2022年2月18日《文汇报》)

8.本文擅长勾勒人物形象,以第⑥⑦段为例加以赏析。
9.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10.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11.结合最后三段,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2024-05-1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甲】

五美吟·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乙】

虞姬

(明)朱妙端

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

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

注:①黥彭:黥布和彭越,与项羽同为秦汉之际崛起的诸侯,归附刘邦,为西汉开国功臣,初封异姓王,后以谋反罪被处死。②朱妙端,工诗,善吟咏,颇有诗名,被称赞“闺品之豪”。

12.对两首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B.咏史C.闺怨D.边塞
13.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       
A.雄浑沉郁B.淡远清新C.幽怨悲壮D.含蓄蕴藉
14.简析两首诗借虞姬形象表达情思的异同。
2024-05-1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前汉霍去病

[宋]张预

①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子也。年十八,善骑射,从大将军为嫖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

②元狩三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有功益封。

③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大将军。

④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

⑤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

(有删节)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大将军(          )(2)即驰传以(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功(          )   A.更加       B.增加     C.增长     D.成长
(2)或不能自(          )   A.站立   B.赈济     C.奋发     D.高兴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
18.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19.第③段写到霍去病“军亦有天幸”,从选文看,此段内容似与上下文不相符,试作分析。
20.本文是如何塑造霍去病这一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024-05-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祁阳县重修儒学记     

[明] 李东阳

①古之论学者有三:其上为道德;其次则为事功;又其次则为文章。凡以为世道计者,虽其所施不同,然皆足以泽天下及后世。其弊也,则专事进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

②论学之政者亦三:其大则正伦理,厚风俗;其次或试其政事,或课其辞艺,皆有所成就。然必居之以馆舍,养之以廪禄,齐之以号令、条格,使有所系而悦其心。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或又茫然无所为,坐视其委靡颓坏而莫之救。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

③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

④泰和萧公,自南京主事为湖广按察司佥事,慨然以风纪为任。成化甲午,至永之祁阳,观其学舍敝陋。兹学也,□历百年于今矣。乃命知县吴君谦董其役,日月一匝而成。

⑤萧公乃临而观之,则告于郡属曰:“学之政,有废有兴,政有本末,施有先后,顺理者为善治,具举者为全功,尔诸君其黾勉倡励,使尔政与学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则又告于诸生曰:“士不患无名,患学之不成;不患不能学,患不知所以学耳。诸生归而求洗濯磨淬,入圣贤之域,庶几,尔业与兹学其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退则相与议曰:“惟公之嘉志伟绩,不可以无记。”遂为记之,俾刻于学宫,以诏后人。

(选自《湖广通志·卷一百八》,有删节)

21.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A.而B.盖C.虽D.夫
22.根据①②两段文意,完成以下表格。
三种追求境界容易存在的弊端
古之学者树立美好德行;
建立伟大功业;
留下经典文章。
努力寻求不朽境界,却不知如何用于为官之道;
(1)____________
学之政者端正伦理、影响风俗;
(2)__________
考核文章写作和辞令。
(3)____________
茫然无所作为,萎靡不振,道德败坏。
23.分析第⑤段中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24.分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
2024-05-1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5. 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也有人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结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05-1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名篇名句默写
2
语言文字应用
3
阅读与鉴赏
4
作家作品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篇名句默写
10.85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衔接与排序  得体选择+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
3-7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8-11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2-140.65曹雪芹(1715-1764)  咏史怀古
五、文言文阅读
15-200.65史传文
21-2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六、作文
250.4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乐学 善学  知识·命运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