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新疆 高一 期末 2023-03-22 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选修(旧)、政治史(旧)、经济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造型的青铜面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中原类似的蚕丝品和青铜纹饰。这说明当时(     
A.中原文明已传播到四川地区B.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
C.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若对话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可选择(     
A.《吊屈原赋》B.《诗经》C.《春望》D.《天净沙·秋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春秋时期,“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周天子分封的、与周天子的利害大体一致的诸夏国家,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就是尊奉周天子为主,“攘爽”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蛮夷文化比周文化先进
C.诸侯国挑战中央集权D.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较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了当时(       
A.国家法律苛严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D.人命案件优先办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募民自给费, 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汉代改变抑商政策B.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6. 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以下符合这一历史规律的事件是(     
A.魏国李悝的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秦统一东方六国D.司马炎代魏称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7. 公元670年,唐朝四十余州出现了“旱及霜虫”,关中地区受灾尤为严重,为了救灾,唐高宗“诏令诸州逐食,仍转江南租米以赈给之”679年2月,因东都洛阳饥荒,“官出糙米以救饥人”,这些多是来自江淮地区的稻米。这表明,唐初(     
A.区域经济贸易联系紧密B.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供给
C.传统农业基础非常脆弱D.江南经济地位日益突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8. 624年,唐高祖“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候,以备胡”,626年“命州县修城隍,备突厥”。唐太宗继位后,"北道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并增设烽燧报警,规定每30里设一燧,每燧置帅一人,副一人,烽子若干人。这说明,唐初(     
A.重视边防建设B.民族战争频发C.民族融合增强D.御边体系完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三把手,也负责审核职能。若门下省对于诏书审核后不予通过,则返回中书省,这种现象叫作"封驳""涂归"。这反映出(     
A.政事堂的出现有因可寻B.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唐代中央集权
C.租庸调制度名存实亡D.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现实影响唐诗创作B.唐诗真实还原历史现象
C.社会动荡有利文化繁荣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王安石变法中颁布实施《市易法》,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这一举措(     
A.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干扰了正常的商品交流D.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有学者指出,汉唐大一统时期,大漠草原并不是传统华夏族适宜农耕的地区,击败草原游牧民族也只是为了开疆拓土或者维护国家的安全。元朝的建立,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该学者旨在强调(     
A.汉唐帝国地方独立性较强B.元代文化专制政策得到了推广
C.汉唐以来大一统进程缓慢D.元代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3. 宋朝是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下列情形出现在宋朝的是(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代表
③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④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北宋初年,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的绘画风格受到人们推崇。北宋中后期,绘画的主流风格则是要求画家深入生活,细致考察所描绘之物,画面要求更加活泼、生动、自然。促成这一绘画风格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画写意画的兴起B.理学格物精神的影响
C.市民审美旨趣的变化D.儒学自省思想的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5. 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剌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予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深远影响B.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D.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2022-12-23更新 | 655次组卷 | 1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颁布上谕,令“外洋红毛等国番船”“番商"只能在广东通商,不得再赴浙江、江苏等地。这一政策(     
A.断绝了中外贸易往来B.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
C.废除了朝贡贸易体制D.防止了白银持续外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7. 如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内容简介
《天下沿海形势录》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东南洋》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南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小西洋记》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大西洋记》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昆仑记》《南澳气记》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8. 民国时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并提出了以下要求:
◎学农工商三科为国家造就富强基础
◎心系祖国,中西兼贯,新旧知识交融,以期成为完全之才
◎学习余暇,调查国外商业发展,随时报告,使我国商业有长足进步
这些要求(     
A.开启国民留学教育先河B.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C.与立宪派主张完全一致D.彰显实业家的爱国情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明代文言公案小说作品能将公案与世情、爱情有机结合起来,在鞭笞封建官府草菅人命、兵痞衙役为非作歹、下层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丑恶现实的同时,也热情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善良忠贞、仗义助人、勇于牺牲的美德。这反映了(     
A.文学教化功能增强B.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世俗文学开始兴起D.封建专制的束缚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当时的人”的看法说明(     
A.五口通商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B.《南京条约》伤害了中国民族自尊
C.当时国人国家主权意识的普遍缺乏D.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对中国危害不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1. 甲午战前,湖南“风气未开,向来最恶洋务”。战后“贤大夫渐谙外情,竞讲新政。中国电报,向惟湖南一省不可开办,今于本年三月间即可通行”。这表明甲午战后(     
A.社会变革向纵深发展B.弃官从商成为潮流
C.大众兴起新政热潮D.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2.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惨遭杀害。但据一些个人日记记述;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分,不少围观百姓纷纷叫好唾骂,还向刽子手扔赏钱,他们都以为国家杀了奸臣。由此可见(  )
A.民智民情有待进一步启蒙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D.民众自觉维护清政府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3. 《辛亥革命史话》中写道:“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根子扎得很深的国度,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试图把民主共和的精神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去斩绝帝统,推翻专制,这是一个良好的尝试。”材料中“良好的尝试”是指(     
A.成立同盟会B.发动武昌起义
C.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4.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然不能相容”,主张孔教必须整体废除之。北大教授辜鸿铭则认为“良民宗教(儒学)是和平、秩序、安宁乃至国家本身的存在,要把它奉送给欧洲,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这反映当时中国出现了(     
①全盘西化与反思西方文明的问题之争
②批判儒学与坚守儒学传统的问题之争
③注重民族性与注重时代性、革命性的问题之争
④文化自信与文化改造的问题之争
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5.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罗家伦说:五四以前“受了多少压迫,经了多少苦战,仅得保持不败”; 而五四以后则“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B.实现了政治斗争目标
C.获得了群众广泛支持D.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
2022-12-24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26.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③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022-12-23更新 | 37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当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7. 1927 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说明中共(     
A.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B.创建了自己的人民军队
C.工作重心已转到农村D.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8.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演讲:“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这匹野牛就非死不可。”其意在(     
A.争取全国人民对党的支持B.消除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传播中共坚决抗战的决心D.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9. 1937年8月27日,上海、新民、顺昌三家民族机器厂和合作五金厂的机件,由22艘木船运载,作为上海迁厂的第一支船队从苏州河起锚,至镇江转装江轮驶往武汉,以后各厂均照此办法搬迁。这一民族工业的内迁(     
A.满足了内陆经济发展的需求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平衡
C.顺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D.冲击了官僚资本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0. 20世纪70年代,当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维护2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遭到发达国家反对时,中国坚决支持这一诉求;1981年,第36届联大要求改选联合国秘书长,中国顶住压力坚决支持来自第三世界的德奎利亚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积极构建睦邻友好合作B.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改变了不结盟外交政策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 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   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3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2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选修(旧)、政治史(旧)、经济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试卷题型(共 32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30
材料分析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文化史(旧)
3
选修(旧)
4
政治史(旧)
5
经济史(旧)
6
中国近现代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单题
20.85《诗经》单题
30.65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单题
40.65秦朝的政治制度单题
50.6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单题
60.85魏孝文帝改革单题
70.65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单题
80.4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单题
90.65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单题
100.65唐诗单题
110.65王安石变法单题
120.65元朝的地方管理单题
130.85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宋元社会的变化 单题
140.65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单题
150.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单题
160.65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单题
170.4疆域的奠定 单题
180.6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190.65明清小说单题
200.6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210.65《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单题
220.65戊戌维新运动单题
230.8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单题
240.6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单题
250.65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题
260.9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题
27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单题
280.6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单题
290.65正面战场的抗战单题
300.65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0.65民族危机的加深  局部抗战
320.65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