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3-07-17 7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史(旧)、政治史(旧)

一、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2023-06-11更新 | 5948次组卷 | 29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3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

——【苏】沙夫罗夫《局部战争今昔》

材料二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

——唐岚、俞晓秋《“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欧洲是如何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最高战略能否实现?并说明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名校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活动变化的背景;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急欲完成自威尔逊时代以来的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由维持在美洲的领导地位转向追求世界领袖作用。杜鲁门总统19451023日在国会提出要在国际间起“领袖作用”。鉴于二战的惨痛教训,战后初期苏联将战略重心摆在谋求国家安全利益上,力图把战前资本主义列强套在自己周边的“防疫带”转变为“安全带”。战后随着关系日趋紧张,两国都不约而同把双方的对抗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并确信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系于这些理论、原则和制度的胜负。

——摘编自刘志青《战后美苏矛盾的演变与冷战的开始》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美苏矛盾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切的话题。美国声称“1945年《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权力分配方式只反映历史,而无视现实”,提出彻底改革和重组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张。《华尔街日报》还发表了题为“别了,安理会”的文章。所有这些都在预言或期待着联合国将步国际联盟的后尘。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回答:“当前联合国确实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但安理会和联合国不会步国际联盟的后尘,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我们要处理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等等。”

——摘编自《论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力主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安南认为“安理会和联合国不会步国际联盟的后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6. 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展示了中华民族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念。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既可以看到主要是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强调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的观点。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这显然是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和策略的延续。应该说,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易于使人们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或敌或友的划分去认识复杂的国家间关系。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至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第一阶段外交实践中的激进观念,指出其形成的国际、国内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1-10-27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美国一直利用其霸主地位对一些国家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成为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几乎所有外交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成败案例统计表

类别年份总数成功案例数失败案例数
单方面或参与实施的经济制裁19451970301614
19701990481038
单方面实施的经济制裁1945197016115
1970199039534

——摘自刘玮《美国经济制裁:历程、手段与效果》


概括上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1945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联合国安理会201224日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两国投反对票否决了这一决议草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解释性发言中说:“……叙利亚保持和平与稳定,符合叙利亚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材料三   “与会各方还对各自区域内的政治和安全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认为)任何一个地区的不稳定都对亚欧双方造成不利影响,恐怖主义、海盗问题、武力冲突等都是亚欧内部冲突的不稳定因素,其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亚欧两大区域。核武器扩散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不论是发生在亚欧哪一个区域,我们应该对此采取共同行动。”

——201211月《第九届亚欧首脑会议主席声明》

材料四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建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五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因此,他对这样的时代具备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时代以及这样的时代能否得以持续并未展开论述……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迎接“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的背景。指出美国在二战后初期为掌握“世界命运”而采取的主要行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点是什么?体现了中国的什么外交方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有什么启示?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扩张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9年1月乔治。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展开了积极活跃的外交政策。同年12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武装入侵巴拿马。1990 年在伊拉克公然入侵科威特后,推动联合国通过了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并筹建了一支由数十个国家组成的反伊联军。在4年执政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0.7%,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增长率最低的时期。1992年克林顿上台,早在竞选时期,他就提出了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构筑新军事力量,确保美国利益与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取胜;推进世界民主化;巩固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执政期间,确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理念;民主不分国界,安全不可分割。

——摘编自金重远等《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同110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邓小平提出不以意识形态差别考虑国家关系的新思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国家关系应遵守的原则。邓小平要求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具体到对外关系上,明确提出经济开放的同时,文化也要对外开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重大举措。江泽民还将国际新秩序理论的内容从政治与经济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四个方面。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交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外交措施及其意义。
2023-04-08更新 | 3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迅速结为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很快又以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主要盟友,当年这是中美矛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40年代末,一连串事件造成了中美两国的长期敌对与隔绝。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门的开启,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这时踏上征程。

——章百家《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从美国对中国的友好接触政策转向“新冷战”的遏制政策的结构性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从2008—2018年这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十年。2008年西方爆发了金融危机,而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这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崛起”的标志;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这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根本性改变。这十年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对美国而言,是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试图对其内外政策进行大调整的十年;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政治领导人更替和政治路线重新定调的十年,也是积极有为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十年。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主—从”结构的盟友关系,而中国则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平等伙伴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键十年”——“新罗马帝国”与“新的伟大斗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二、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3-06-11更新 | 6084次组卷 | 16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中华一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这些文章或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自拟一个能反映其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国内学界越来越充分地确信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是毋庸置疑的,是源远流长的。但国际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文明史只能从商代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年前。(要求:从古史传说和考古材料两个角度阐述,逻辑清晰,语言精炼。)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下表是不同视角下的“黄河文化”

考古学角度黄河流域诸多的文化遗存构成了中华文明“星空”中灿烂的“银河”
政治与国家形态的角度随着定居的农业文明阶段的到来,黄河中上游早期“国家”雏形诞生。周朝时黄河文化已由城邦国家过渡到城邑国家的体制
社会经济的角度中国古代大城市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灌区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沿黄河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积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体系生成的角度黄河流域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一脉相承
文化传播的角度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在不同阶段形成多个文化中心,并由中心向周边传播,并与外部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广泛交流互鉴
革命历史角度近现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各族群体奋起抗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奏响“保卫黄河”的壮丽篇章。

——编自王海飞《论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与形态》


根据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黄河文化”拟定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材料二   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摘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


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论述题 | 适中(0.65)
17.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特色文物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9. 信息革命
时代近似日期信息交流方式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用鼓、灯塔、烟等信号进行远距离交流
农耕时代大约公元前3000年作为固定信息的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年字母文字
农耕文明时代政府资助的或军事的通信系统
大约公元8世纪以来木版印刷
近代以来大约公元16世纪全球世界体系;世界交通和运输体系
大约公元18和19世纪印刷用于大众交流:报纸、邮政服务
19世纪30年代电报
19世纪80年代后期电话
20世纪电子化大众媒体:无线电、电影、电视
20世纪晚期因特网、即时全球信息交流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信息革命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结构完整)
2023-05-14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体主要类型的简单分类法

文明体类型主要特征什么时候?
亲属社会小型的(少于50人),移动的,与邻居有联系旧石器时代,不过,其中一些持续到21世纪
早期农业村庄农民群体,几百号人,与邻居有松散联系大约距今11000年农业肇始之际初次出现,扩展到世界许多地区,覆盖四个世界区,至今还存在于一些地区
游牧社会游牧民群体,与邻居有松散联系,偶尔能够结盟形成庞大的军队大约公元前4000年伴随次级产品革命(提高了对大型牲畜的利用效率)而首次出现;只存在于非洲—欧亚大陆不适合农耕的干旱地区
农耕社会人口几百万的大型群体,将广大地区的村庄和城市联结在一起,出现了国家、税收体系、读写能力以及纪念性建筑大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诸多世纪,最早出现在苏美尔和埃及;也出现在包括美洲在内的农业广为传播的其他地区;19世纪之前主要的社会类型
现代全球社会相互联系的全球文明体,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之上只出现于现代人类世的社会类型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三、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3-06-11更新 | 5058次组卷 | 21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个文件对整个解放区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明确规定了政权建设中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原则。村(乡)、区、县人民代表会议的建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阶段,一般都以贫农团和农会作为临时政权机构,之后才召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乡)、区人民代表会议,作为村(乡)、区的正式权力机关,并由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政府委员会。在村(乡)、区人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又召开县一级的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政府委员会。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最突出的进展是实行“海选”,即村主任领导人完全由村民提名和选举产生。“海选”是授权机制的一大突破,即村委会干部的权力由本村村民所授予,从机制上保证干部更好地为村民负责和服务。当村主任由指定候选人和,上级派定候选人变为村民直接提名和选举村主任后,实际执掌村庄公共权力的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方式由少数党员选举的方式受到冲击。为此,在一些地方,村支书实行“两票制”和“两推一选”制,其共同特点是扩大村党支书的民意基础。中央甚至提倡先选村主任,选不上村主任就不要再参加选村支书了。

——摘编自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协商会议的参加者,尽管并非民主选举产生,但也得到所有代表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政治团体人士的承认。参加者包括38位代表:国民党8人,中共7人,其他党派团体14人,无党派代表9人。

国共之间所有突出的政治与军事问题实际上都达成了协议。议案涉及如下内容:国民政府的重新改组,新政府委员一半由国民党外人士充任;通过宪法草案,立法院由选民直选,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中央同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成立军事三人小组商定中共军队的整编(国、共和美国代表各一人),实行军党分立原则。

——根据《和平建国纲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政协协议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4. 【谈一谈】

材料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使华北区的工作实现党、政、军、财的统一,19485月,中共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积累政权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为建立新的中央政权做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认为新政权的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议会制,而应是通过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代表大会选出政府领导人,制定各项施政条例。但在刚刚接管的新城市,群众尚未被充分发动起来,不能召开名副其实的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召开协商性质的、主要对群众起联系作用的各界代表会议,然后待机实行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华北区是首先按照这一设想进行政权建设运作的。


根据材料,概括1948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023-04-22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党组织根据全国土地会议部署,结合土改开展了整党工作。整党的基本方针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说服教育为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党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开展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那些错误严重、屡教不改的党员辅之以组织纪律处分;对极少数混进党内的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坚决清除出党。19489月,大批从事土改工作的干部深入乡村,将土地改革、整党建政和准备春耕结合起来。到1948年底和1949年初,大部分老区、半老区的整党工作基本结束。通过整党,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整党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整党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1947年7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收效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行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担心”和“不必要担心”的内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使华北区的工作实现党、政、军、财的统一,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积累政权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为建立新的中央政权做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认为新政权的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议会制,而应是通过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代表大会选出政府领导人,制定各项施政条例。但在刚刚接管的新城市,群众尚未被充分发动起来,不能召开名副其实的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召开协商性质的、主要对群众起联系作用的各界代表会议,然后待机实行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华北区是首先按照这一设想进行政权建设运作的。

材料二   在第一届国民大会中(1948年),大会原本尚有修宪之主张,后来在未更动宪法文本的方式下,增订《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为了使相关法案能获得国民党外人士的支持,蒋介石于1948年4月9日约见民社党主席张君劢,“研究国民大会提议勘乱时期授权政府紧急措施案。张始则犹豫,继乃赞成,终则要挟以经济援助”。在几经协调之后,莫德惠等771位代表于15日,向大会提请制定《动员“乱”时期临时条款》。经代表讨论决议,大会于18日通过增订《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总统拥有紧急处分权。王世杰指出“此一条款给予总统以紧急命令权,对于财政、经济可发紧急命令,对于非常危难,可宣布戒严。此一条款之起草及在国民大会通过,我均负有特殊责任。”

——以上材料均选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六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8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8年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反映的实质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0-31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注重对于国家管理者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重视通过道德教化,培育官员的家国情怀,激发官员的浩然正气;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历代王朝所实施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中,道德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弘扬、追求的政治理想。在官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道德规范所涉及社会关系比重,道德治理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实施效果,都充分展示了“德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解放区也开始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民众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阶级基础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要建构的新的政权结构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9. 中国共产党政权模式探索
阶段一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

二、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

四、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阶段二

“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

——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

(五)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六)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

阶段三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
(1)依据表格,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模式探索的相同点。
(2)依据表格及所学,任意选择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阐释其政权模式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层秩序重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晚清民国时期主政者自上而下推行“地方自治”的努力,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归于失败,复兴“保甲制”的努力亦终究无法整合基层社会。于是中共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走上了一条自下而上的基层再造道路; “政党下乡”所运用的组织化动员治理技术,在满足农民土地诉求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主体 价值感,进而萌发对中共组织的认同感。

——摘编自郭为桂《“组织起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变迁》

材料二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公 共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构建融合统一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同心多圆的 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战略。

——摘编自陈荣卓等《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基层失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的实践。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史(旧)、政治史(旧)

试卷题型(共 30题)

题型
数量
材料分析题
20
论述题
10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世界史
1,2,3,4,5,7,8,9,19
3
中国古代史
4
史学热点
5
文化交流与传播
6
经济史(旧)
7
政治史(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材料分析题
10.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20.85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冷战与两极格局
30.85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40.85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50.65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60.6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70.4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80.4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90.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00.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210.65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20.65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30.65重庆谈判
240.65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50.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260.6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70.65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280.4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290.4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300.65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二、论述题
110.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三皇五帝、禅让制、邦国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20.4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30.4史学研究方法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140.65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50.65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60.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7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18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90.4旧石器时代的文明  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00.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旧石器时代的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