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中国近代史(期末真题精选 · 材料分析题60题)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12-25 2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史(旧)、文化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史

一、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港一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争先恐后进行殖民贸易。1853年,英国对华贸易50%以上在上海进行,标志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帝国主义先后在上海投资建立了最早一批外资工业——船舶修造业、打包业、加工工业、轮船业、码头仓栈业等,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随着上海港吞吐的外贸物资的增多,外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外滩逐渐形成一个金融中心区,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华尔街”

——摘编自黄婷(开埠初期的上海港与上海城市发展(1843-1914))

材料二: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2400多亿美元。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7家、外资研发中心448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走出去”网络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上海对外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摘编自国新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埠对近代上海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促进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下图为其中六幅浮雕(局部)。



从以上浮雕再现的相关史实中选取任意一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为它编写一段简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 合理稳健的货币机制和金融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衡量政府治国理政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起,除云南和广西自产少量白银外,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来自拉美,从政府财政到民众普遍的经济活动都依赖于白银。不过,大多数白银在商人手中,因为商人操控着国际贸易。19世纪20年代,世界白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英国通过发行现代银行纸币来加以弥补。……19世纪前期世界市场对中国丝茶需求减少,1827年以后中国长期面临贸易赤字。随着鸦片的持续输入,1808-1856年间,大约有3.68亿白银流出国外,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货币危机。白银外流使整个中国都陷入了贫困。因货币短缺造成的失业使得流民的数量突然增加。由于官员们的收入减少以及税项短收,他们对行政的热情也因而松弛。

——摘编自(美)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国家纷纷放弃银本位而实行金本位制,而中国仍然坚持银本位制。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许多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并宣布本国货币贬值,以刺激本国经济。这造成中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上升。较高的汇率使中国商品与外国商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贸易逆差增加。19346月美国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进一步加剧银价上涨(而中国的银价没有变化)。以上状况造成大量白银流出中国。随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崩溃,大量卷入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严重受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193511月,国民政府实施了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规定由中央、中国和交通银行发行法(纸)币。此后,官僚资本迅速崛起。

——摘编自(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清政府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两次货币危机的相似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其中说:“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舞,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世纪来,我中国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优,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一白寿整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是如何压迫中国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023-02-17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832年,中国官员在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的批文中按惯例称为“该夷船人……”,英国船长认为“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为此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也指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

——摘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称呼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救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别结合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开展的救亡运动,分析它们在“加速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上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的历史”研究

南京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某历史小组搜集并加以整理形成了以下三组资料。

第一组资料

自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与洛阳,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计也。自汉晋以来.江南之都,惟有建业,或据.上流而居江陵、武昌者,亦非长久计也。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亦惟此三都是议。

(南宋)郑樵《通志》

自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向江南,无论海运还是水运或者陆运,南京离几个粮食生产基地都很近,中国新兴的商业城市,比如杭州、苏州、湖州,离南京亦不远。对于明朝来说,即便逃至草原的蒙古残余势力能够东山再起,隔着长江天险,也不会给帝国带来太多的困扰。而女真崛起,顶多据江山之半,明朝也不会很快就有亡国之悲。

孙晓飞《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繁盛与衰败》

第二组资料


(1)上述三组资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第一组史料在研究“南京的历史”中有何史料价值。
(3)若继续研究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在第二组史料中还需要补充哪些重要史事的资料。
(4)第三组史料从哪些角度拓宽了对“南京的历史”研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英国认为“被焚鸦片赔偿费”等赔款是恢复和平状态必不可少的赔偿;关于协议关税,清政府认为“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签订《南京条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1900年间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求索的重大史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3月中旬,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抵达广州禁烟,目睹了沿海文武大员“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的状况,遂招募了一批精通英文的青年组建成翻译团队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在广州越华书院翻译西文,以供参考。其核心成员袁德辉、梁进德等人大多在国外教会学校学习过且具有对外商贸经历。林则徐要求翻译团队将搜集到的外文书籍和报纸译成中文,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西方情报。同时,他还亲自参与翻译活动,确立翻译主题,并严格监督译文质量。通过一系列翻译活动,林则徐率先引导国人跨出对西方历史和现状蒙昧无知的状态,被誉为晚清启蒙思想的先驱。

——摘编自苏艳《林则徐的“夷情”探查与翻译赞助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吏和知识分子以"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来阐述当时局势的严峻性。他们兴办外语学校,培养为朝廷所用的翻译人才。在《通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里,奕䜣对此类学校的办理制定了相对具体的方案并成立了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组织翻译西书,其中"同文所译偏重法律,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译类多兵家之言”。部分洋务学堂应西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也参与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洋务派的译书活动,为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理论,冲击了"天朝帝国"守旧愚钝的意识。

———摘编自吴洪成、郝丽霞《洋务派翻译西书活动与近代教科书的产生》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在翻译活动中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林则徐相比,洋务派翻译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秦汉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元、明以来,中国作为国家名称被正式使用,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则称中国

材料二   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康有为最早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设想。维新思潮和进化思想使新中国概念逐渐得到民众认同。1900年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新中国的概念内涵和话语使用不断发展,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新中国话语不断唤醒着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一词内涵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交代了签约的具体目的:为停止

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

——摘编自王晓晴《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在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鹅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

——摘编自苏智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输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级为挽救危局作出了种种努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徐继畬的《_A_》却特立独行地方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它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型和凝练,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石和历史资源。

——王先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材料二: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政治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1)写出材料一中A的代表作名称及其地位,并根据所学概括这些仁人志士的思想主张。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概括观点、并阐述理由,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新特点。
(3)综上材料,简析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4. 翻译活动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波澜壮阔、史无前例,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

下表是这次翻译运动的部分情况:

领域翻译家代表作
哲学侯奈因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
文学海什雅里依据波斯、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国的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马苏第编年史《中书》
数学法萨利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拉齐斯《医学集成》(集当时古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全部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断兴的翻译群体。他们都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两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我们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道光年间我们受了重大的打击,才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自强运动。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这些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指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指出这些方案体现怎样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分析近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摘编自傅建安《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的兴起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所开展的运动(只写运动的名称即可);并任选其中之一,概述其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

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币。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2023-03-23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9. 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西方传教士也接踵东来。为了取信中国士大夫,找到传教的门径,传教士往往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火器制造等知识。与殖民者稍后而来的是美洲农作物,玉米的产量远比麦类高,番薯更是每亩可产数千斤。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统治阶级“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以求实的精神,提出了带有现代化萌芽意识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封建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倡导并实施了“变器不变道”的改革运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先进中国人探索现代化新阶段的到来,他们倡导“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二次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

——摘自建红英《“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社会在“契机”下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世派提出的“带有现代化萌芽意识的思想”。概括两次改革在经济层面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说明运动倡导者在学习西方层面上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已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二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材料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梁启超三期“进化”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选择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并指出他的依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近代军事学堂的设置情况(部分)

时间数量军事学堂名称
19世纪60年代1福州船政学堂
19世纪70年代1天津水师学堂
19世纪80年代6北洋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
19世纪90年代10直隶武备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
20世纪初(1905年之前)14福建武备学堂、北洋测绘学堂等

——据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近代军事学堂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3. 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进入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前赴后继。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农民阶级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阶段。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指出“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他们的最终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八旗和绿营的溃败,咸丰皇帝于1853年下令各省在籍官员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曾国藩提拔一批出身寒微但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士人为军队骨干,还大力提倡师生、亲友、同族同入湘军,甚至同在一营。“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曾国藩以“捍卫孔孟传统的中华文化遗产”为号召,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己任”,大力激发湘军的卫道使命感。湘军士兵来源是“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士兵获得粮饷丰厚远超绿营。曾国藩非常重视各种武器的配备,近、中、远程分别用小枪、抬枪和劈山炮。曾国藩还在各地设局,对过往货物抽取厘金作为军饷,又自行设厂制造军火武器,建立自己的后勤保障体系。战斗力强悍的湘军很快成为太平军难以对付的新敌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19279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打出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起义部队遭到优势敌人袭击,遭到严重损失,退至文家市集中。前敌委员会于文家市决策,改向山区寻找落脚点,一路打到永新县三湾村,部队只剩下不足千人。由于部队官兵成分复杂,政治觉悟参差不齐,军官对士兵的管理全靠命令和体罚,以致全无民主气氛,内部关系紧张。毛泽东在三湾实行改编,重建部队的军事、政治制度。对于不愿意跟共产党走的,发给路费;在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参与军事和经济管理,实行官兵平等,禁止打骂和体罚;健全党的组织,党支部建在连上,在营、团设党委,加强党对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在进军井冈山的过程中,毛泽东向官兵宣布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的改编,成为此后中共创建新型军队的一个重要开端。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湘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湘军对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湾改编后的军队“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 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西汉政府治理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官员。唐朝治理机构比汉朝更加健全完善。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唐朝政府治理西域后,先后设立十二个县,实行都县制度。在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在新疆东部实行郡县制度的地区,唐朝政府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法等都在这里推行。

——-摘编自李国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模式的发展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 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匯帮的野蛮入侵。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持。1876年初,左宗棠“抬棺西征”。九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阿古柏集团覆灭。1880年左宗棠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威慑态势。在此背景下,清延派曾纪泽赴俄谈判,于1881年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的领土主权。1884 年清延宣布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此,新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与当地伯克相互勾结、发动分裂叛乱的能力。左宗棠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大规模招收流散人员,开渠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

——摘编自邵纯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出兵收复新疆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然后就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 动(即洋务运动) 。这个运动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简单地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 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材料四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 年初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强运动是“不彻底的方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变法运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用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8.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要求“自强”。从国内环境来说,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摘编自《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洋务派“借法”30多年,共兴办了60个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总计投入经费约S 300万两。其中军事工业21个,创办及历年增添设备经费约1 500万两,其他近代企业39个,投资3 700万两。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投资170余万两。如果再加上在洋务派影响和特别批准下,以官督商办名义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也不过共有120余个,合计投资约5 800万两,平均每年4个,投资不及200万两,这样的数字不仅根本无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即使起步差不多同时的日本,截止1892年的25年中,最后共建成了5 600多个公司,总计资本2. 89亿余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资本1 100余万日元,约合中国银两700多万两。

—摘编自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

材料三: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他们在大力弘扬西学、新学的同时,也对孔子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锻造出了为维新服务的一套系统的“托古改制”理论,这主要体现于《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述,它们为维新运动的兴起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也一直为康有为辈所坚持……对顽固守旧思想形成很大冲击。

—摘编自《中国近代思潮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戊戌维新运动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慈禧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王重阳《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清廷开展洋务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2023-02-17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1. 小家书蕴含大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李鸿章家书·示儿》(1861年)

材料二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1911年春)

材料三   太行山上比较安宁……但是困难特别财政方面的困难也大为增加了。生产建设未达到应有程度,敌人封锁,物价高涨,生活为【维】艰,这是目前的一件大事,我们亦正在坚决澈【彻】底的进行精兵简政中,近日即忙着这个工作。

——左权致妻子刘志兰书(1942年)


(1)李鸿章为了应对“凌辱”是怎样发展“工商业”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觉民“率性就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左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应对财政困难的措施。
(4)以上家书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哪些伟大情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

国家

事件

19世纪末

俄国

强租旅大,划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势力范围

英国

强租威海卫、九龙,划长江流域和广东、云南为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法国

强租广州湾,划两广和云南为势力范围

日本

划福建为势力范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与表对应的历史事件并分别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事件之间的关联。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越来越多的农民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这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劳动利益市场。中国的官僚、地主、商人在外资企业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洋务派民用企业为民族企业的创办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于是19世纪六七年代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

——摘编自张祖良《近代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开办的产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5年左右荣氏家族产业得以崛起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3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前人有过的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甲午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国而抹杀它促进新思想传播的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运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就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材料二   第十四章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概括材料一呈现的历史观念,并予以说明。要求:从你给出的观念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材料中的一个事例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一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材料中“器物”、“制度”、“文化”相关的代表人物及所属阶级派别。
(2)围绕“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对待民族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唐太宗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初,边患严重,太宗重点武力打击突厥贵族侵扰,同时在其他民族地区实施羁縻政策。羁縻政策的主要体现是建立羁縻府州制度。即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数量,加封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但是必须由中央任命。唐朝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羁縻政策的另一组成部分是纳贡宿卫制度。即将少数民族贵族子弟送入唐朝,接受唐王朝的正规学校教育,接受汉文化,并给予一定官职。只要他们入京宿卫期满就可以回去。这样唐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人才,使少数民族对唐政府心存感激。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对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据焦润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7.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摘编自1689年《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缔造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回答“国家的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环境动荡,革命事业尚在进行,这一阶段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评价经历了较大的沉浮,客观上也在重塑着民众的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推动了广大民众从忠君爱国到革命救国的民族觉醒。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正当性的论证、革命任务的明晰、革命精神的洗礼、革命道路的抉择提供了历史坐标和历史参照。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高举辛亥革命事业旗帜、争夺话语权以实现话语自主的契机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具备明确政治目标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成熟政党。

——摘编自董在全《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逐渐落地开花,纪念辛亥革命也成了一种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在转型之际同样需要这面旗帜并调整纪念话语模式,以此占据阐释辛亥革命内核的制高点,掌握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权,从而获得革命正统性、政权合法性,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转变、助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提供法理基础和民意支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出了一套符合自身政治文化思维的辛亥革命阐释体系,其中核心话语主要有两个面向:一是接续着“反帝”的政治主张;二是紧扣着“建设”的实践主题。这极大地满足了总结和激活历史经验、加强和整合政治力量、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

——摘编自马敏《浅谈深化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研究的三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变化,并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纪念意义的发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

——摘编自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

时期纪念话语
大革命初期原因教训
土地革命时期唤起民众
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打倒蒋匪

——摘编自朱斌《论中共纪念辛亥革命话语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准备”?
(2)从材料二的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4%1920年增加为14%1914年到1920,中国资本的纱厂由35家增至63,纱锭由687900多锭增至1354500多锭,即增加了97%。同时期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并由入超转为出超。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     全面抗战爆发,江苏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锡损毁设备占该地设备总数的70%。江苏各地沦陷之后,日寇又以占用、租用、统制、专买等手段掠夺各厂资产、原料和成品,所有纺织厂除停工外均被日寇军管或委任日商经营,江苏民族棉纺织工业迅速衰落。

——摘编自赵明远《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3-02-20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解决途径及其主要内容。
2023-02-18更新 | 117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就是保守、顽固的风气。

——摘自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体现观点的认识。
2023-02-17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

——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下为《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其对当时中国的民主运动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从政治角度说明其对当时我国民主革命转型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3-02-17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列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摘编自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会议内容及影响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这两枚纪念邮票发行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5.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障厉奋发、求索奋进,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照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图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人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会议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1992第十四次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实词依次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党”。“市场经济”成为党代会报告的新词汇。
1997第十五次使用最高的5个实词与十四大报告相同,只是“发展”与“建设”两个词汇的顺序互换,“理论”和“邓小平”也成为高频词汇。
2002第十五次“发展”一跃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党”成为仅次于“发展”第二高的实词。“坚持”一词则一鸣惊人,名列“社会主义”之后。“文化”一词又有了明显上升。
2007第十七次“科学”则成了高频词汇。报告也更加突出“中国特色”,是该词自十三大首次使用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发展”仍然高居前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国内的思想、阶级、组织方面,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并指出党所找到的“革命道路”,以及“迫切需要找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四大召开前的理论准备和大会所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分别指出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新写入党章的理论成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

影片

建党伟业

建军大业

建国大业

剧情简介

该片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该片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该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
(2)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部影片,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7.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掌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为主题开展党史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任务一】群英结党救中华

材料一


何红舟、黄发祥油画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2009年)


(1)“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绘画作品可以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为什么以“启航”命名。
【任务二】改天换地兴伟业

材料二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共八大召开
19491950195319541956
(2)材料二是某同学梳理的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兴伟业”的大事记年代尺,但是内容还不完善。请为该年代尺补充一件“大事”(包括时间和事件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大事”写一段解说词。(要求:所写内容可以围绕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任务三】踔厉奋发向未来

材料三       “数”读非凡十年(20122022年)

序号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2
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
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

——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4中任选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写出关联内容的序号,主题明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8. 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化之路各有差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艰难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爆发的主要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名校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哀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0. 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关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材料一中的“白色政权”和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区域”分别是什么?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的“独特”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1.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然而在其对大城市的进攻中都最终失败。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人在大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把队伍拉到农村进行斗争,途中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但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

——摘编自王薇等《浅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指出辛亥革命顺应时代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变化,分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摘自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材料二   



1998年南京大屠杀“万人坑”考古挖掘现场图片(部分)

材料三   



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开展杀人比赛的报道

材料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

三台洞的大屠杀是我在江这边亲眼所见。虽然当时只有十几个日本鬼子,是从燕子矶过去的,但他们打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些日本鬼子先用机枪扫,接着又用刺刀戳……1938年,我有一次去下关卖柴,日本兵拿中国人开心,用刺刀戳我的头,我当时血流满面,到现在头上还留有伤疤。

材料五   在谷寿夫部队驻南京之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摘自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

材料六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没有30万人”“埋葬数之多不过13001500具”“城内埋葬数至多为623具”。

——摘自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


(1)史料根据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请以此标准对上述史料进行分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六的论定哪一个更可信,并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史料运用中应坚持的原则或方法。
2023-12-25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中国近代史(期末真题精选 · 材料分析题60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应英方要求,中国筹组远征军入缅协防。滇西方面,设立了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远征军一部渡过怒江,与沦陷区各族民众抗日武装一道,开展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入缅后,日军深刻感受到中国军队“战斗意志始终旺盛,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确实十分英勇”。印度方面,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进行了扩充、整训,中美联合开通了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驼峰航线”。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美混合部队从印度率先反攻,揭开了滇西、缅北反攻战的序幕。中国远征军1944年5月正式发动反攻,强渡怒江,歼敌2万多人,在中国战场上率先把日军赶出国门,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

——摘编自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一一纪念滇西抗战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滇西抗战暨远征军入缅作战胜利的原因,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5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面对民族危亡,全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中,仅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全国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其中牺牲2000余万人。不可否认,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支援和配合。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摘编自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二   日本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所建立的国家,同一切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民主、最有效率、最巩固的国家......要知道:无产阶级专政不但需要无产阶级对于国家机关的坚强领导,而且需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机关的积极参加,二者缺一不可。无产阶级只有同广大的可以接受社会主义的群众结成联盟,才能形成最大多数人对于反动阶级的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这难道不是异常清楚的道理吗?......无产阶级专政总是一定形式的阶级联盟,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工农联盟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过渡时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民主建设的共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简史》的目录节选。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第二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意义
第三章   ……(A)
第四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七章   ……(B)
第八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革命道路,并简述其意义。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在A、B中任选其一,编写一个章节标题,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1937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及理论创新;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0年,中共中央基于革命发展形势和建立全国各苏区统一的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需要,决定当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为“一苏大会”)。由于反“围剿”等原因,“一苏大会”被推迟;直到1931年11月7日才在瑞金召开,会议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令》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摘编自陈安、谢晨《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预演》

材料三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材料四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2023-03-02更新 | 160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9.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推动土地分配顺利开展,凤山县委组织了6个宣传队,分别到那禄乡、长里八达乡等地宣传土地政策。东兰县开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培训东兰和凤山两县的党员干部。东兰、凤山县委也指示各区、乡组织雇农工会,作为在农村开展土地分配工作的基本群众组织。土地分配根据《土地法暂行条例》以乡为单位“按照全乡贫苦无土地的农民人数,由土地委员会决定分配的标准”,然后召开全乡农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后发给土地证。

——摘编自余涛《中心与边缘:左右江苏区土地革命新论》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

第十二条   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

第十三条   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摘编自《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东兰、凤山县委“为推动土地分配顺利开展”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土地分配所属的历史时期。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意义。
2023-01-23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高级中学、盘湾中学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名校
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史(旧)、文化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60题)

题型
数量
材料分析题
60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近现代史
2
政治史(旧)
3
文化史(旧)
4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中国古代史
6
史学热点
7
文化交流与传播
8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材料分析题
10.8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20.65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  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0.6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康梁维新思想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40.65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50.65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60.65《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魏源与《海国图志》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70.6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80.65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90.65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洋务运动
100.65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戊戌维新运动  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110.6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120.65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30.65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洋务运动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140.65洋务运动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150.65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60.65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70.65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180.65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洋务运动  民族危机的加深
190.65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200.65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10.65洋务运动
220.65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30.65中国梦·探索之路  洋务运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40.65洋务运动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50.65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260.65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70.65康梁维新思想  人民教育的奠基  洋务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80.65洋务运动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90.65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300.65洋务运动
310.65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敌后战场的抗战
320.65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330.65洋务运动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340.65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维新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50.65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康梁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
360.65民族危机的加深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370.65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380.6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90.6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00.6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10.85“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20.8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30.6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40.6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八大
450.6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60.65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70.6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抗美援朝
480.6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90.8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0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五计划
51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520.65日军的侵华暴行  史学研究方法
530.65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540.65抗日战争的胜利
550.6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敌后战场的抗战
56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敌后战场的抗战  伟大的历史转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70.6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80.6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90.65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及根据地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00.85全国抗战的开始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