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2 题号:12895765
地方自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部落自立小总领一人,管理部落之事,各部落一议事公所,其官亦分二等:一曰西业(议会议员)。即由各部落各择一人,自理其本部之事。小事各设条例,因地制宜,大事则必遵国家律例。

——选自林则徐《四洲志》(1839年)

天子不能独治天下,任之大吏;大吏不能独治一省,任之郡守;郡守不能独治一郡,任之县令;县令不能独治一县,任之令以下各官……满百家公举一副董,满千家公举一正董,里中人各票选一人,交公所汇核,择其得举最多者当选。

——选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乃知其(西国)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诚能本中国乡举里选之制,参泰西投匦公举之法。

——选自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年)

是以今日之政,非西洋莫与师……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

——选自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第一条   地方自治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按照定章,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城镇乡自治事宜……中小学堂、蒙养院、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图书馆、阅报社……改正道路、修缮道路、建筑桥梁、疏通沟渠、建筑公用房屋、路灯……改良种植牧畜及渔业、工艺厂、工业学堂、劝工厂、改良工艺、整理商业、开设市场、防护青苗、筹办水利、整理田地……救贫事业、恤嫠、保节、育婴、施衣、放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义冢、保存古迹……电车、电灯、自来水……

——选自《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材料四   1912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又提出了各省联合,互谋自治的主张……19129月,北洋政府公布了《省议会议员选举法》,19134月公布了《省议会暂行法》,各省议会建制实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公布了《县组织法》。

——选自孙婷《清末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林则徐笔下的美国通过哪一制度(方式)实现地方自治?冯桂芬借《校邠庐抗议》表达了怎样的主张?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郑观应和严复的观点有何深入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概括城镇乡地方自治机构的主要职能。例举其三项具体的工作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清末地方自治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6-12-13更新 | 3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材料二 “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荷兰)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英国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 “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于近岙内岛无人之地……其船窳漏,断不可以涉大洋。”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美国海权论的代表马汉认为,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在马汉看来,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总和。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中国当时明显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三,简要说明魏源与马汉的海权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2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2-01-24更新 | 3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