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48472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以后,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职,由郎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迁县令长尉,再迁为刺史、太守。

——田余庆《秦汉史》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官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最淡化个人与其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必须由文章来集中表现,由此,“以文取人”就有了绝对、完全的意义。宋代还采取了禁“公荐”、禁座主与门生建立密切关系和举行殿试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人格淡化、面对天子、取士之途趋一、考试内容趋一的种种发展,都意味着科举越来越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来对待所有投考者。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中国之衰弱在于教之未善,要想彻底改造教育,必须变科举,兴新式学堂,“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废八股、变科举成为新式学校成长的必要条件。在维新派的力推下,光绪帝力排众议,毅然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但“百日维新”的夭折,又使科举改革退回起点。维新派“废八股”的思想却广泛传播开来,对清末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陈祥龙《科举废止前后维新派“科举观”的转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变法时期的科举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

——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022-10-12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有人击登闻鼓告科举阅卷不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将作监丞莆田、陈靖联合上奏,提出糊名的方法,应用在科举阅卷中。此建议被宋太宗采纳,并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后开始正式实施。殿试是最先开始使用糊名制的,对试卷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优劣两个级别。糊名制在实施后,还是没有杜绝徇私舞弊的问题,有的官员可以根据字迹来辨别,所以开始实施誊录制度。为了避免出现誊录人或有意或无意的造成文件错誊,对举子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又专门设立对读官,专门进行问责校对工作。誊录官的职责就是要必须对原文进行誊录,不能擅自更改文中的意思或者进行语句的删减,校对官要对誊写卷进行认真校勘,在确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弥封,然后送交复考官进行再定。总之,宋初糊名制和誊录制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王忠庆《北宋初期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初科举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0-11-25更新 | 2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开了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正式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起了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同时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即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徐晓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

材料二

1901年在惨遭八国联军的炮火洗劫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力行改革,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改革对象之一。8月清廷下诏改革科举,自明年始,下令整顿京师大学堂,各省省城与府、厅、州、县均设立学堂。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认为科举有碍学校的推广,疏请渐行罢废科举,“稗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可是,不久风云突变,日俄战争竟在中国打响,强烈的屈辱感刺激着清廷上下,使他们认识到进一步改革科举的紧迫性。于是,1905年9月,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否则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达不到兴学培才的目的。这一建议得到清廷采纳,当即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实行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李志茗《科举制度之废除及其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2018-01-31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