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91 题号:1634091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曾“照搬外国的经验”,指什么?实践遭挫折后,中共又进行了怎样有益的探索?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欧洲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与西方,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但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效法西方的新文化运动洪波涌起之时,国人却发现西人也正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反省自己的文化。缘是,就中西文化而言,国人面临着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二次理性选择:第一次是要求摆脱“天朝大国”的虚骄心态,选择“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这一次则是要求摆脱盲目崇拜西方的心态,选择自主发展,以实现民族的真正觉醒。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尤其是经过一战的创深巨痛,西方人开始普遍反省其自身的近代文明。其中,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结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善果,固然是代表了此种反省的一个重要取向;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取向:反省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强调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破产和主张社会革命论不同,他们从认知“理性破产”出发,主张恢复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尊重,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材料三     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欧洲现代思潮的变动,尤其是反省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其观感如何,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他们对此有所了解,但因价值取向不同,未予重视。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借重与杂糅欧洲非理性主义的某些观点,以彰显新文化运动的旨趣。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都出现反省自己文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以来西方反省自身近代文明的两种取向,并比较两种取向的异同。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明知“科学”并非万能却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的旗帜,这一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2020-03-06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10月,鲁迅发表了《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一文中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其具体理由是: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鲁迅看好拉丁化这条路:它只有二十八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就是Rhen'房子就是Fangz'我吃果子Wochgoz"其实,回溯历史便会发现,清末谭嗣同就有过废除汉字的建议,民国初年陈独秀、蔡元培都拥护这种主张。

——文贵良《鲁迅:结核式汉字观与中国人存亡》

材料二   在鲁迅提出取代汉字的同时,汉字的简化工作已经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汉字简化工作。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之后,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才慢慢地进入主流视野,一直到《简化字总表》的广泛推行,我国的文盲率才逐渐下降。毛泽东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未竟的理想与事业,他亲自完成了:汉字不灭,中华崛起。

——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主张废除汉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所述“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的含义。简析现代中国汉字简化工作的意义。
2021-05-30更新 | 2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的“清代文艺复兴说”和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

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整理自董德福《“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等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材料三(文艺复兴中)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们急于索回被社会剥夺了的“天赋权利”,于是便表现出某种试图割断与群体联系的脐带,……李大钊……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

——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和“清代思潮”的共同之处,并分析“清代思潮”的局限性。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不同于文艺复兴的历史原因。
2020-10-19更新 | 2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