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8855748
晚清课堂

第一部分讲授历史内容

……

第二部分比较历史现象

教问:欧洲与亚洲之面积孰大。

生答:亚洲。

教问:爱国进取之精神孰优。

生答:欧人。

教曰:然。亚洲之地非小于欧洲,亚洲之生产非亚于欧洲。亚洲之文化非后于欧洲,而欧人所以能东渡者,是进取精神,有自强之志气,故葡西英法荷兰诸接理东渡,而东洋之天地,亦别开一世界矣。

第三部分发挥历史心得

教问:欧人东渡,于东洋有何损乎,有益乎。

生答:有损无益。

教问:欧人占我土地何见之?

生答:占人之土殖己之民。

教曰:然,诚然。欧人之割我土地,侵我权利,为不少矣。然则如之何而可?

生答:尽心教育,养成国民之武勇,然后可以生存。

教日:尔等对国家为如何?生答:我亦国家之一分子也,岂敢萎靡?

教曰:噫,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我能自强,白人复何惧哉?诸生其勉。

——选自张景山:《教育杂志》,第18期,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是近代中国一节历史课教学实录,通过阅读来推断:被“……”隐去的第一部分可能讲授的是哪一段历史内容。
(2)阅读文本后同学们能否找出这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深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请抄录出材料中相关论据)
(3)如果这位老师还要再上这一课,在老师最后一句话后如想用史实来证明他/她所想让学生们接受的观点,你觉得老师可以补充上什么史实,并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
2021-01-10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一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梁启超为此所做的努力。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
2019-10-25更新 | 1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
2020-01-07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