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930660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大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负责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专门机构科学和艺术局,对实施科学和艺术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1856年,皇家艺术学会成立,开始组织科学及贸易课程的考试。从1860年开始,科学和艺术局实施了科学教育考试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这是英国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开端。1881年成立了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考察西欧各国职业教育,1887年成立全国技术教育促进会。1889年和1890年先后通过《技术教育法案》和《地方税收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相应保障。此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自同治五年设立福建船政学堂以来,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洋务学堂。这些学堂以培养近代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科主要为军事技术、工矿电报以及外国语类。甲午战败,洋务学堂为实业学堂所替代。此时农、工、商、矿学堂设立较多,特别是在官方主办的学堂之外,民间资本也创办了一批实业学堂。学堂科目的设置也多为与国计民生、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的工矿技术、农业、纺织、林业、兽医、商业等。清末实业学堂上承洋务学堂,下启民国初期的职业教育,可视为近代职业教育学肇端的代表。但是,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多种原国,清末实业学堂困难重重。

——摘编自葛孝亿《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并说明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地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特点及影响明清城市发展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影响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

2018-01-17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别写出上图中的三个国际组织的名称(不能用英文缩写)。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019-07-19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德国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及其附件,取得了强租青岛、在山东境内修筑铁路和优先承办山东事务的权利。1899年胶济铁路开始修建,1904年,德国人将胶济铁路自东向西铺到济南。不久,由英、德两国出借款项建造的津浦铁路也修到济南。

1908年为便于运送丝绸和煤炭,津浦铁路济南站即济南老火车站开始修建,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车站由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负责设计,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式建筑群。由于其造型别致,设计精巧,很快便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是当时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还成为当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范例。车站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济南老火车站

——摘编自《中国老火车站研究——以济南老火车站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原址曾经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车站。在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是英国纺织业中心。当时,大量的棉花从美洲大陆运输到英国海港城市利物浦,然后通过运河运输到曼彻斯特。棉纺织产品则通过运河再运到利物浦海港,并通过海运销售到世界各地。工业革命开始后,1825年,英国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由于是货运铁路,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火车站。1830年,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商业铁路建成,随之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火车站。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根据网络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济南老火车站建设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山东近代铁路建设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铁路发展的原因。
2019-12-07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