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生物综合库 > 走进生命世界 >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4222874
蚯蚓是生活在土壤中的一种生物,它的食性很特别,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下面是某生物小组对于蚯蚓的研究,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蚯蚓属于动物,分类依据是_________;按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归类,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
(2)探究实验一:蚯蚓是否喜欢湿润的土壤呢?王晓同学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土中的蚯蚓数量,其统计结果如下表:

统计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湿土中蚯蚓(条)

4

5

7

9

10

12

16

18

19

20

干土中蚯蚓(条)

4

4

3

3

2

2

1

1

0

0


①该实验可以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_______的土壤环境中。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②还有六位同学和王晓做了同样的实验,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可信,应该对这六组实验结果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
(3)探究实验二:蚯蚓对环境是否有影响?生物小组按照课本P22进行了探究,装置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只烧杯中都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细沙上面再铺一层湿土,每铺一层后都要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分别投入菜叶,甲中放蚯蚓,乙中不放蚯蚓,烧杯杯口盖上玻璃板并留有一定空隙,在黑暗处放置几天后观察现象。

①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②铺土时,铺放土壤要一层湿土一层干土间隔放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1】实验(一):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暴露在明亮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
实验(二):某生物小组同学利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玻片并绘图,请据图回答相关实验问题:
(1)从以上内容可知,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对此进行探究实验,可提出的问题是_____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吗?
(2)此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
(3)每次实验用2只黄粉虫可以吗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
(4)某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
环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明亮0只1只2只0只2只
阴暗10只9只8只10只8只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计算5次数据的_____值。
(5)上述处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      
A.使每位同学都参与
B.避免偶然性因素
C.探究是否有不同
D.采用对照实验

(6)学生调节光学显微镜对光步骤时,需要调节图中的⑤______
(7)让镜筒上升,而且上升范围很大,需要逆时针调节_____(填序号)。
(8)学生在绘制细胞图时,对细胞中比较暗的部分的画法是      
A.用铅笔点上比较密的细点
B.用铅笔画斜线
C.用铅笔涂黑
D.留着空白
2024-03-07更新 | 10次组卷
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葡萄枝条是带有服芽的成活率高,还是无腋芽的成活率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出假设:带有腋芽的枝条成活率高。
制订计划:
① 材料准备:取2根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葡萄枝条,将枝条下端均切成斜向切口。
② 分组:A组1根,枝条保留2~3个腋芽;B组1根,X,分别挂上标签。
③ 将A、B两组的枝条按要求插入土壤中,在适宜且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育。
实施计划: 纪伟同学发现设计的步骤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改正错误后,按照计划进行操作。
观察记录:培育一段时间后,比较A、B两组执条新叶和生根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A组枝条新叶和生根的数量均高于B组。
得出结论:
交流分析: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X处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
(2)纪伟同学指出的设计错误是________,应如何改正?_____
(3)制订计划时,步骤① 和② 遵循了对照实验________原则。
(4)请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_____
2023-12-26更新 | 5次组卷
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小强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知识后,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便买回20只家蚕幼虫,进行饲养与实验。
(1)在饲养家蚕过程中,小强发现桑叶很有限,于是设想:青菜叶是否能用来饲养家蚕呢?对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
①将20只家蚕幼虫等分成甲、乙两组,放置在相同且适宜家蚕生长发育的纸盒中,甲组用桑叶饲养,乙组用等量的____饲养,每天清理纸盒。
②经过20多天后,甲组家蚕幼虫长大、成熟,吐丝结茧;乙组家蚕幼虫却不食、变小、死亡。由此,小强得出结论:____
(2)甲组家蚕幼虫经过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成蚕蛾,交配、产卵后,小强得到了许多蚕卵。
小强认为,蚕卵的孵化需要20℃~25℃的条件。为此,他又做了探究实验:选取20粒蚕卵等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置于10℃的环境中,乙组放置于23℃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10多天后,观察两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①小强此实验探究的是____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②每组选择10粒蚕卵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
③请你写出支持小强假设的实验现象(预测):____组卵孵化为幼虫。
2021-02-09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