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由于大兴科举、对文官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对武将频繁调动,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太祖”指何人?根据材料一指出普认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普建议太祖采取哪些措施解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列举两例其变法措施(经济和军事领域各一例)
2024-04-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中心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科教学效果评测(一)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
2 .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诗歌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它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精神特质。根据下列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材料三: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宋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材料四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明郑成功《复台》

(1)材料一中“此河”指的是哪条河?该河的中心在哪里?该河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杜陵”和“谪仙”分别指唐朝哪两位大诗人?
(3)材料三诗句反映了北宋和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继好”?用相关史实论证双方是如何“继好”、“和同”的?
(4)材料四诗句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该诗的作者。
2024-02-1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卷-初中历史与社会
3 . 八班级某班开展以“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提出以下问题,请你
一起参与。

材料一



                    图1   汉·霍去病墓

材料二   帝曰:“今欲断之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三   “赞蒙文成公主由葛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

材料四   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1)根据材料一说说当时推动民族融合的方式。
(2)材料二中的“帝”是哪个民族的?材料中的“正音”指什么?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民族交往史实是什么?该交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形成的是哪个新的民族?元朝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是哪个行政机构?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2024-01-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社会·法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成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国的这套选官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

材料三   宋元时期的科技状况

年代科技发明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公元1001-1500年6738(件)29(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凿于哪个朝代?并分析它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隋朝创立的这一选官制度的名称。分析伏尔泰推崇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1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社会·法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学家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某学习小组以此为驱动性问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
【中国之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儒家思想对“治国理政”方面的启示。
【中国之政】
朝代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措施
在中央:设立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在地方:建立       ①       
在中央进一步完善       ②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在地方:将原本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上表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治制度。
【中国之境】

元朝形势图(1330年)

边疆地区经过清代前期的治理和开发,自然凝聚成中国古代疆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3)结合材料,请举证元、清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历史与社会试题
6 . 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1)材料一图中,A建立政权的是哪个民族? B政权的国号是什么?C政权的建立者是谁?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夺取政权的?
(2)材料二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3)请列举史实谈谈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有哪些贡献。
2023-09-19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社会法治试题
7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这种考试曾产生过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之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这种考试有着不解之缘,考试产生了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和外交家等。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xx制度研究》

材料二:①: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上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②: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

材料三:各地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各地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各地官员一定时期内还要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地方官员尽职,除由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地方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摘编自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考试制度指什么?它创立于哪个朝代?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影响
(2)材料二中①②分别反映了宋太祖采取的哪一统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制度并概括这种制度的作用。
(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制度创新的认识。
2023-09-1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
8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两例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2023-09-1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
9 .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读本史》

材料二:“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戴良《凉州行》

材料三: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注:“羁縻政策”是指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1)指出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的推行者,根据材料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元时期民族关系并分别再列举一例史实加以印证。
(3)结合史实分析清朝不同阶段是如何调整西南边疆治理政策的,并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时代意义。
2023-09-1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金衢十二校6月中考模拟考试社会法治试题
10 . 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图二南宋沉船“南海I号”遗址(正射图)

“南海I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材料三

   图三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材料四

   图四郑成功船队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你同意诗人皮日休关于“水殿龙舟事”的说法吗?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事件的作用。
(4)你对以上哪艘“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感触最深?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023-09-1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与社会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