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字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好春光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春游踏青——一桩有历史感的文化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听一听,恰逢春色话春游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春游的历史文化,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不少同学对古人如何踏青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阅读下面的听讲记录,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浪漫诗意

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春游,那个时期的郊游以浪漫闻名。《诗经》中的爱情诗篇里常常可见有关春游的内容。孔子推崇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颇具浪漫色彩。你听,泗水河边,夫子拨弦,弟子和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琴声歌声融进暖暖的春日里,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魏晋·【甲】

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交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他们一起品茶,饮酒,赋诗。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因此,永和九年暮春时节的这场文人雅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

唐朝·【乙】

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巳、寒食、清明时节展开。这些节日可是唐代官吏的公休假日!每到这时,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呢!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_________(人名)绝对算一个。他徜徉于“绿杨阴里白沙堤”上,乐而忘fǎn。那生机勃勃的早春西湖,在他的笔下灵动而缤纷。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盛开着雪白花朵的山间,郊游的人们正举杯畅饮;城外远郊的阡陌上,踏青赏春的人们络绎不jué,好不热闹!

宋朝·健身休闲

宋朝的春游,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赏花、品茶、写诗,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宋朝人,无论文人武士还是大家闺秀,几乎都会玩蹴鞠。人们趁着春融日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宋人的春游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有没有给你的春游带来一些启发呢?

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bàn”。
C.“乐而忘fǎn”在此处的意思是“快乐得忘记返回”,因此应写成“乐而忘返”。
D.“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决”。
2.上面记录中提到的唐代“旅游博主”是谁?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写出他的名字。
3.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交游赋诗       ②挥毫泼墨       ③假日公休       ④全民狂欢
A.【甲】②       【乙】③B.【甲】①       【乙】④
C.【甲】①       【乙】③D.【甲】②       【乙】④

活动二:品一品,曲水流觞知雅韵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农历三月,大家列坐于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

4.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同学们也列坐在小河旁,效仿古人“曲水流觞”的做法,以水代酒,以“春天”为主题开展对诗活动。你觉得哪位同学对得不正确呢(     
A.小梅: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B.小清: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C.小林: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D.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小溪想拟一副对联,记录大家对诗的情景,有几处还待推敲。请你帮他做出选择(     
上联:曲水流杯,诗清溪漾
下联:泛觞,泉自远山
A.①书     ②激湍     ③入B.①随     ②吟咏     ③来
C.①随     ②激湍     ③来D.①书     ②吟咏     ③入
6.请你将“曲水流觞”四个字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活动三:学一学,忙趁东风扎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古至今,放风筝都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同学们做风筝。阅读下面关于风筝制作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风筝,其制作工艺有三大环节【甲】即扎、糊、绘。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乙】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7.【甲】【乙】两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逗号     逗号B.逗号     分号C.冒号     分号D.冒号     逗号
8.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2024-05-0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燕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 .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恰逢2024年甲辰龙年,校报策划“寻龙记”专栏。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面主题的编写工作。

追溯汉字中的“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部》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渊。”意思是说,龙是有鳞动物的头领,变幻无穷,上天入海,无所不能。

中国最早的“龙”字,见于商代殷墟甲骨文。此时的“龙”字还是象形文字,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龙的轮,为兽首蛇身之状。甲骨文的“龙”字       ,但有三个相似特征:躯体细长蜿蜒,尾部弯曲向上翘起,似蛇形;头部大都有钩,似利齿;头部有角,象征王权。

1.对文段加点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应读为“zhǎngB.“潜”应读为“qiǎn”
C.“廓”应读为“guō”D.“冠”应读为“guān”
2.对“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B.C.D.
3.你认为文段横线处所填四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同小异B.截然不同C.不尽相同D.同出一辙

探查文物中的“龙”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1958年出土 于河南省荥阳贾峪镇楚村。侈口,细 颈,溜肩,圈足,造型俊秀优美。器物通 体施满釉,釉下用苏麻离青料绘云龙纹图案,龙首高昂,凶猛威武。

红山玉龙,墨绿色,高26 厘米,完 整无缺。体蜷曲,呈“C” 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 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雕琢精美。

4.根据“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图片与解说词,推断加点词“侈口”在这里的意思是      
5.结合“红山玉龙”解说词的文字内容与语言风格,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大部光素无纹的龙身,略有白化沁痕,鬃尾在颈后,作飞扬状。
【乙】龙身大部光素无纹,细微白化,有沁痕,颈后鬣暴,向上卷扬。
【丙】龙身光洁,星星点点微弱的白化和沁痕是漫漫岁月镌刻的年轮。

寻迹民俗中的“龙”

在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龙的身影出现:饮食文化上,有煮“龙须面”、蒸“面花龙”、吃 “龙耳”饺、烙“龙鳞”煎饼;民间故事中,有“画龙点睛”“柳毅与龙女”“鲤鱼跃龙门”;常用称谓方 面,把“山脉”直呼“龙脉”、“流水”呼作“水龙”【甲】中国人更以“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自称【乙】龙与传统节日更是密不可分,传统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龙王”“舞龙灯”“舞长龙”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表达了人们对龙的崇敬之情和祈求吉祥安康。

6.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甲】逗号 【乙】分号B.【甲】逗号   【乙】句号
C.【甲】分号   【乙】分号D.【甲】分号   【乙】句号
7.画线句存在一处问题,请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
2024-04-30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3 . 2024年是甲辰龙年,初三年级组织开展“龙行中华,声啸九天——探寻龙文化”研学活动。以下是同学们的研学笔记,请你阅读后修改完善。

第一部分 千姿百态,辉耀历史

中国龙的形象在历史发展和朝代【甲】更dié中不断演变。远古时期龙的形象简单,但形态各异。有的身似鳄鱼,有的头部似猪,有的保留了鱼的样貌……文明产生之后,龙的形象更加艺术化。 “超级国宝”夏朝晚期绿松石龙形器,龙首隆起,中部出脊,尾部内蜷,若游动状,栩栩如生。商周玉龙、夔龙纹在祭仪中与玉器、青铜器碰撞出神圣而庄严的火花。战国玉龙珮【乙】挣脱穿系它的绳索,容光焕发,从两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自由浪漫、充满想象的时代飞身而来,充满张力。当历史迈进开放【丙】dǐng盛的大唐,奔放洒脱的鎏金走龙流光溢彩,再现了最耀眼的大唐风华。清代故宫九龙壁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壁顶正脊饰九龙,壁上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壁面二百七十块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将象征天子之尊的九五之制发挥到了极致!

千姿百态的龙形象,或古朴【丁】稚拙,或婉转灵动,或奔放张扬,或高贵威严……不仅生动地反映各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更在风云变幻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1.请你对文段【甲】【乙】【丙】【丁】四处的字音或字形作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更dié”是“轮流更替”的意思,“迭”的字义为“轮流、替换”,应为“更迭”。
B.【乙】处“挣”是多音字,读一声或四声,读四声意思“用力使自己摆脱束缚”,应读四声。
C.【丙】处“dǐng盛”意为“正当兴盛”,“鼎”曾用作国家礼器,可代表国家,应为“鼎盛”。
D.【丁】处“稚拙”有“稚朴拙笨”的意思,“拙”为形声字,“出”为声旁,应读“zhuó”。
2.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栩栩如生B.容光焕发C.流光溢彩D.千姿百态
3.为了丰富笔记内容,你承担了为清代九龙壁配一幅“龙”字书法图片的任务。请根据第一部分相关内容及书体特点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                      (2)                 (3)
我选择第______幅,理由是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吉祥瑞兽,龙降人间

古老的神话中,龙为灵兽之尊,飞天潜渊,兴云致雨,沟通天地。它因神秘变幻而深入人心,被赋予强大的力量、尊贵的地位,成为祥瑞的象征。

龙的寓意美好与秦汉皇城有着不解之缘,在室内、房顶、廊柱、照壁等随处可见龙的身影。它既是古建筑的重要保护神,又增添了古建筑的艺术性。秦汉以青龙为尊的四神瓦当,将苍穹星象汇集成纹刻于瓦当之上,镇守着巍巍皇城,美化着宫城华宇,成为“秦砖汉瓦”里独特的气象。明清宫殿的屋顶因添加了以龙为主角的神兽,对整个建筑的加固、防水、防火起到了强化作用,也增加了美感。林徽因先生曾对此评价说:“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龙的身影还活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和无限向往。走进烟火人间,是“         ”的金榜题名,是“         ”的美满婚姻,是“         ”的节日风俗,是“         ”的太平繁华……

4.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并抄写在横线上。
5.有同学对文段中“冠冕”一词的理解有疑惑。查《现代汉语词典》,“冠冕”的义项有:①名词,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②形容词,体面。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下列对“冠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宫殿的屋顶,如帽子一般,对宫殿既有保护作用,又有装饰效果。
B.宫殿的屋顶有龙等神兽,能够充分展现皇家的体面,皇城的威严。
C.龙等神兽,如帽子一般,对宫殿既有保护作用,又有装饰效果。
6.根据语境,依次在横线处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鱼跃龙门   车水马龙   龙舟竞渡   龙凤呈祥
B.龙凤呈祥   车水马龙   鱼跃龙门   龙舟竞渡
C.鱼跃龙门   龙凤呈祥   龙舟竞渡   车水马龙
D.龙舟竞渡   龙凤呈祥   鱼跃龙门   车水马龙

第三部分   龙耀中华,生生不息

龙的精神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虎啸龙吟”的勇毅刚劲,是“矫若游龙”的自由洒脱,是“麟凤龟龙”的高雅脱俗。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是盘亘在中华大地上的龙形,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龙脉,泽被四方的“一带一路”是龙的传人在时代潮头开创未来的龙风……龙是凝聚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符号,更是华夏儿女血脉相连的精神信仰。

作为龙的传人,让我们讲述神奇的龙传说,做中华文化的诠释者;让我们           

7.请你结合研学内容,在结尾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连贯。
2024-04-26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4 . 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巧运匠心•薪传非遗”主题活动,准备出一期非遗宣传展板。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巧运匠心•薪传非遗”用正楷字体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

【栏目一】非遗知识我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的非遗主要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人类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国是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截至2023年9月,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7项,于世界前列。

2.一位同学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判断错误的一项(     
A.“载”在文段中是“承载”的意思,应读zài。
B.“处”在文段中是“置身”的意思,应读chù。
C.因为表达“发展过程中的标志事件”的意思,所以“里程碑”一词中没有错字。
D.因为表达“截止到(某个时候)”的意思,所以“截至”一词中没有错字。

【栏目二】非遗项目我推介

项目一: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17世纪初叶,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后期工序将版画的刀法韵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融为一体,两种艺术相得益彰。它通过寓意、写实等手法表达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怀抱鲤鱼,手持莲花,寓意生活富足,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家喻户晓,雅俗共赏。

项目二:古琴

古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位列文人四艺之首。《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一生钟爱古琴,做了很多关于古琴的研究。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演奏者可以运用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出四个八度,其技艺真可谓巧妙绝伦。古琴音域宽广,有时轻柔幽雅,有时振聋发聩,诸多复杂的情感便从中流淌出来。

3.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B.家喻户晓C.巧妙绝伦D.振聋发聩

【栏目三】非遗人物我宣传

①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湖州站,火炬手姚玉粼发髻上插着的一支簪笔格外引人瞩目。这是27岁的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姚玉粼特意为火炬传递复原的一款汉代毛笔。我希望让更多人通过簪笔’看到不一样的湖笔。姚玉獻说,大学毕业后返乡传承制笔家业,我们踏踏实实学习湖笔制作技艺,才能不负长辈的期望。我们不仅要清心做好每一支笔,还要开设网店① 制作短视频去宣扬它。

刚工作时,我制作的木偶大多是传统剧目里的古装形象和儿童剧里的卡通形象。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感到非遗项目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当时我就琢磨,人能变魔术,木偶能不能也变魔术?浙江平阳木偶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庄玉簪说② 她和从事木偶表演的丈夫一起研究,创作出了小品剧《魔术师》,台上的木偶如同魔术师一样变出丝巾、小动物,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场场爆满。

4.你想知道文段中“复原”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复原”的解释为“恢复原状”。根据词典解释,结合上下文,下列对文段中“复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恢复发簪原样B.恢复汉代湖笔原貌C.恢复簪笔原状D.恢复汉代毛笔技艺
5.你认为文段中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

【栏目四】非遗保护我关注

近年来,①跨界融合与数字赋能等非遗保护方式,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元素,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例如,在中医药领域,②创办虚拟的中草药体验场景,丰富受众参与式互动体验,增强中草药文化的传播效果,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在古乐器领域,使用数控机床的乐器制造、3D建模等方式修复古乐器,用AI技术复原音色,实现中国古乐器声音频谱的版权认证。此外,北京乐器研究所将古乐器复原与非遗技艺相结合,把燕京八绝中的金漆镶嵌、景泰蓝等技艺用在被复原的琴上,使乐器成了行走的展览品移动的非遗博物馆

6.文段中的两处画线句均存在问题,你做出修改。
①改为_______
②改为______
7.通过准备非遗宣传展板,同学们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巧运匠心•薪传非遗”有了一定的认识。请用上“学习”“传承”“担当”中任意两个词,写出你的思考。
2024-04-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北京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好春光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春游踏青——一桩有历史感的文化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听一听,恰逢春色话春游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春游的历史文化,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不少同学对古人如何踏青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阅读下面的听讲记录,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浪漫诗意

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春游,那个时期的郊游以浪漫闻名。《诗经》中的爱情诗篇里常常可见有关春游的内容。孔子推崇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颇具浪漫色彩。你听,泗水河边,夫子拨弦,弟子歌,洋滥着浓浓的师生情谊。琴声歌声融进暖暖的春日里,泗水河的春意更浓了。

魏晋·【甲】

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借踏青之机郊游,这是他们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他们一起品茶,饮酒,赋诗。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可称得上“旅游大咖”。他和友人共聚会稽山,在水边交游,还玩起了漂流杯的游戏—-曲水流觞。此次聚会收获了37首诗篇。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还提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因此,永和九年暮春时节的这场文人雅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

唐朝·【乙】

到了唐代,春游已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主要在上已、寒食、清明时节展开。这些节日可是唐代官吏的公休假日,每到这时,唐玄宗还会给百官发“旅游基金”呢!说起资深的“旅游博主”, (人名)绝对算一个。他徜徉于“绿杨阴里白沙堤”上,乐而忘fǎn。那早春生机勃勃的西湖,在他的笔下灵动而缤纷。那时,不仅官家喜爱乘兴出游,民间百姓也喜爱郊游宴饮。“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盛开着雪白花朵的山间,郊游的人们正举杯畅饮;城外远郊的阡陌上,踏青赏春的人们络绎不jué,好不热闹!

两宋·健身休闲

宋朝的春游,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赏花、品茶、写诗,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宋朝人,无论是文人武士还是大家闺秀,几乎都会玩蹴鞠。人们趁着春融日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宋人的春游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有没有给你的春游带来一些启发呢?

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歌”在此处的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所以“和”字应读作“hé”。
B.“河畔”中的“畔”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半”,所以应读作“bàn”。
C.“乐而忘fǎn”在此处的意思是“快乐得忘记返回”,因此应写成“乐而忘返”。
D.“络绎不jué”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应写为“络绎不决”。
2.上面记录中提到的唐代“旅游博主”是谁呢?请你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写出他的名字。
3.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郊游赋诗       ②挥毫泼墨       ③假日公休       ④全民狂欢
A.【甲】②【乙】③B.【甲】①【乙】④
C.【甲】①【乙】③D.【甲】②【乙】④
活动二:品一品,曲水流觞知雅韵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农历三月,大家列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一首。

4.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同学们也列坐小河旁,效仿古人“曲水流觞”的做法,以水代酒,以“春天”为主题开展对诗活动。你觉得哪位同学对得不正确呢?
A.B.
C.D.
5.看到同学们的对诗游戏,小岩同学想拟一副对联,记录此情此景,但有几处还待推敲。请你帮助他做出选择。(     
曲水流杯,诗清溪漾
泛觞,泉自远山
A.①书     ②激湍     ③入B.①随     ②吟咏     ③来
C.①随     ②激湍     ③来D.①书     ②吟咏     ③入
6.“曲水流觞”活动结束后,有同学想选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纪念,但对选用哪幅作品犹豫不定。请你结合【甲】【乙】两幅作品的书体特点和活动的相关内容给他一些建议。

答:我建议选______,因为_________
活动三:学一学,忙趁东风扎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古至今,放风筝都是孩子们春日里很喜欢的一项活动。这次活动,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同学们做风筝。阅读下面关于风筝制作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风筝,其制作工艺有三大环节【甲】即扎、糊、绘。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糊风筝多用坚韧受风的绵纸,也有使用绫、绢的。“绘”赋予风筝丰富的内涵,而“扎”和“糊”是古人探索机械原理和技术应用。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是中国传统风筝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逐渐与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合,风筝就不再是单纯的纸鸢了。小小的风筝,承载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乙】对亲朋好友平安康泰、前程似锦的真诚祝福。

7.该同学在整理以上文字时,对【甲】【乙】两处的标点产生了疑问,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A.逗号   逗号B.逗号   分号C.冒号   分号D.冒号   逗号
8.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9.去年春天,我们跟着右图这家百年老店的面点名师学习制作小鸭酥,请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店名。
2024-04-03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末
6 . 你班级举行以“怀念革命先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中,第1小组的同学关注到了书中谈到的土地革命,并据此撰写了交流发言稿。阅读其选段,完成小题。

如此比例悬殊的土地分配,势必会造成广大农民阶级的不满和_______(pàn)乱。而在广大的苏维埃地区,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众想,执行的第一条基本政策就是实施土地再分配。每一位农民都实现了最基本的愿望——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广大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个磐石般的坚强集体。苏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准备为抵制压迫而战,为着他们的信仰而战。所以苏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后盾。这应该就是【甲】_______(朝代)时期的【乙】_______(作者)所说的“得道多助”吧!


(1)选段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叛       zháo   B.叛       zhuó   C.判       zháo   D.判       zhuó
(2)根据你的积累,文段中【甲】【乙】两处均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       孟子   B.春秋       孔子   C.战国       孟子   D.战国       孔子
(3)文中的画线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第1小组的同学进行修改。
2.活动中,第2小组的同学摘录了书中关于长征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完成小题。

红军一共越过了18个大山岭(有五个是全年被雪笼罩着的),一共渡过了24条河流。他们经过了12省的地方,占领了62县,除了打败【甲】逃避或包围了去攻打他们的各种军队以外,他们还冲破了十省不同的地方军阀的封锁线【乙】他们走入并且成功地通过了六种不同的土著民族的区域,深入了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


(1)在文段的甲乙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逗号       ②句号   B.①顿号       ②分号
C.①逗号       ②分号   D.①顿号       ②句号
(2)读完这段文字,同学们想到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并搜集到了两幅关于《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你最想把哪幅作品献给我们的红军将士?结合书体特点和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

七律•长征

毛泽东(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修辞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万水千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长征路上困难重重,“只等闲”写出了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蔑视困难、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B.颔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衬托红军将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军将士们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情况。“暖”字表现出将士们征服天险后激动喜悦的心情;“寒”字,传递出他们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D.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岷山喜欢红军的到来,欣喜于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种种战绩,借此赞美了红军将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3.第3小组的同学对本次读书交流活动进行总结,请你用一两句话将这位同学的发言稿补充完整,要紧扣主题,并用上“理想”“本领”“担当”这几个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已101年,已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头目标,那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建国100年时的奋斗目标。算算时间,恰恰我们就成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中坚力量。


同学们:                                                                    
2024-03-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 基础综合运用-【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
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末
7 .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学校开展了以“致敬英雄,追随先锋”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主题学习活动展板上的一段文字,请你阅读后选出正确答案(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至今,无数先贤用他们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内涵。孔子曾在大河之上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孟子曾给后人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忠告:岳飞用精忠报国的信念书写传奇,用一腔热     )染红万里黄河;零丁洋上,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近代以来,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至死不渝,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八路军五战士勇跃狼牙山、钱学森放弃美国高薪pìn     )请毅然回国……如今,也有一批为国家的繁荣兴盛而不懈奋斗的     )范先锋,如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心系群众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致敬英雄,需要我们向英雄学习,让我们追随英雄模范,传承英雄精神。

A.血xuè              模móB.血xiē              模mú
C.血xuè              模móD.血xiě              模mù
2.同学为准备活动展板,搜集了关于“一线抗疫群英谱”的资料。请阅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的资料,完成问题。

钟南山是一名医生,又不只是医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知道公众需要专业的指引。他【甲】发挥自己在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学识优势,指导专业的治疗,【乙】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细节【丙】要亲自示范、普及;当他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苦口婆心地劝诫人们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

从医从教一甲子,钟南山以其专业精神①     勇敢担当和仁心大爱,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诚如他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言时所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②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医者的使命。”


(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分别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不仅   【乙】而且   【丙】又       B.【甲】既   【乙】而且   【丙】也
C.【甲】不仅   【乙】就连   【丙】也       D.【甲】既   【乙】就连   【丙】又
(2)填入文中①②处的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3.学校举行“书不朽,法自强”学生书法作品展。下面对其中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作品属于楷书,方正坚劲,一笔一画间体现出维新派人士大义凛然的气概。
B.【乙】作品属于隶书,敦厚庄重,按提顿折处突显出民主革命先驱狂放洒脱的风范。
C.【丙】作品属于篆书,圆转挺健,刚柔并济中表现出文化革命主将爱憎分明的品质。
D.【丁】作品属于行书,潇洒畅达,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新中国缔造者改天换地的豪情。
4.主题学习活动下设“对联颂英雄”的子活动,同学们纷纷大展拳脚,以对联的形式来歌颂英雄。其中有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赞颂,他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带领乡亲们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八千米长的“绝壁天路”,后又带头引路,培育水果,发展乡村旅游,改变村民贫困落后的面貌。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铸就了“下庄精神”。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蔬果丰收,茶酒迎宾,硬汉倾情①_______;悬崖②_______,荒山种富,愚公致力拔穷根。
A.①谱新章   ②开山B.①载胜景   ②凿路
C.①谱新章   ②凿路D.①载胜景   ②开山
5.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同学为“致敬!平凡英雄”的活动拟写的前言,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判断并加以修改。

①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平凡人的不平凡。他们是上班族,是退休党员,是学生,是退役军人,是返乡人员……②面对疫情,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③他们积极开展“献爱心”,传递温暖和力量。④或许,我们看不清被口罩遮住的那一张张面孔,但我们都知道,他们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⑤我们今天拥有如此安稳的生活环境,也是由于无数平凡英雄们无私奉献的结果。⑥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普通人,回顾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的瞬间吧!


修改: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言,以下感言中修辞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语句是(     
A.小明:我对“一线抗疫群英谱”展板的内容最为印象深刻,疫情当下,正是因为有了钟南山等诸多医护工作者们、志愿者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岁月静好的平凡人生,他们就像寒冬里的太阳,为我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B.小刚:参与了这一主题学习后,我对英雄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广更深的理解,见贤思齐,我们应当汲取这些优秀的精神,继承优良品德,绵延中华力量。
C.小红:此次主题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语文学习热情,对联比拼、书法展览……诸多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同学们讨论的身影,现场可谓是人声鼎沸。
D.小志:活动中展板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再现了人物的事迹,我通过展板的文字看到了一位位惟妙惟肖的英雄人物。
2024-03-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 基础综合运用-【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
23-24九年级上·北京·期末
8 . 2023年4月24日是我国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某中学同学开展“学习航天精神”线上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下面是同学为准备活动发表在班级网站的前言。阅读文稿,完成下列小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管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东方红一号依然在轨道上遨游,仰望星空,人们仍然有可能看到它。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甲】和平利用太空【甲】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五十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航天精神也在载人航天等工程中得到丰富。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无数航天工作者在铭记与传承中逐梦,圆梦。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各类航天器500多个。一箭三星,太空行走,嫦娥奔月,长五飞天……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离不开几代航天人、几十万航天大军的不懈探索与顽强拼搏。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折与磨难,但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他们的风雨兼程。航天三大精神【乙】航天传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激励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新的高度。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尽(jìn)  挫(cuō)B.尽(jìn)  挫(cuò)
C.尽(jǐn)  挫(cuō)D.尽(jǐn)  挫(cuò)
2.看拼音写汉字。
生生不xī(     )
3.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顿号   【乙】冒号B.【甲】逗号   【乙】破折号
C.【甲】顿号   【乙】破折号D.【甲】逗号   【乙】冒号
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下面是关于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一段文字。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天问这一名称表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蕴含现代文化气息天问源于屈原的长诗,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从中华文化瑰宝古典诗词中寻求命名灵感,让传统的诗意焕发了生机,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等多重含义。开放的椭圆轨道倾斜向上,富有动感。太阳系八大行星镶嵌在C形轨道之上,,如同星空中的钻石闪耀光芒。根据不同行星探测任务,标识下方的Mars”(火星)标志以行星英文名称进行替代。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驯火牧天驰寰宇,这副对联显示了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新一轮航天工程对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意义。

4.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修改:____________5.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错落有致  ②携山揽海踏歌行B.①有条不紊  ②携山揽海踏歌行
C.①错落有致  ②携山揽海护神州D.①有条不紊  ②携山揽海护神州
6.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0日,神舟十六号飞船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有位同学写了如下一首诗,以表达对航天事业的敬意,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亘古不变 闪烁的星光点点

千年感叹 苍穹的路途漫漫

扶摇直上九天

巡航神游的神舟飞船

迈向我们未知的领域

实现飞天奇丽的梦幻

扶摇直上九天

巡航神游的神舟飞船

开启我们智慧的天眼

探索浩瀚宇宙的璀璨

A.“扶摇直上九天”,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飞船向上飞升距离之远。
B.“点点”“漫漫”运用叠词,音韵和谐,表现了宇宙的美丽和人类探索征程的漫长。
C.“天眼”赋予飞船以人的行为,表现了对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强烈的自豪感。
D.“巡航神游的神舟飞船”使用了反复的修辞,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赞叹。
7.活动结束时,同学们通过上传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以下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A.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结构均衡,彰显出航天人追求的严谨方正。
B.字体属于行书,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端庄中表现了航天人的广阔胸怀和坚定意志。
C.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有力,展现出航天人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力量。
D.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恣意豪放,深情满怀,展现出航天人的气概和豪情。
2024-03-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提升卷-【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
9 . 初二年级组织“跟着课本去旅行——云游苏州园林”的实践活动。活动后,同学整理了总结资料。请你帮忙完善部分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部分

苏州园林简介

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目前记录在《苏州园林名录》中的园林有108处,其中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艺圃、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退思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对苏州园林最好的评价。苏州园林以小巧、精(①)见长,运用借景、隔景、对景等造园艺术技巧,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产生意境无穷的效果。苏州园林 【甲】 设计精巧,【乙】文化意蕴深厚。注意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来(②)显园主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和内(③)。

1.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拙(zhuō) 髓(suǐ)B.拙(zhuō) 髓(suí)
C.拙(zhuó) 髓(suǐ)D.拙(zhuó) 髓(suí)
2.依次在文段括号内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至       ②章       ③含B.①至       ②彰       ③含
C.①致       ②章       ③涵D.①致       ②彰       ③涵
3.补全文段中【甲】【乙】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B.虽然……但是
C.不但……而且D.要么……要么
4.有同学想弄明白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找到了相关释义。
①咫尺:咫,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②乾坤:出自《易经》的乾卦和坤卦,借指天地、阴阳或江山、局面等。请结合文段语境和相关释义,解释“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在文中的意思。
第二部分

园林印象

苏州园林每一处风景都独具匠心,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亭台轩榭、山水草木,处处是画【甲】花窗长廊、明月清风,皆可成诗。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概括的那样,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乙】

5.补全语段中【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甲】;     【乙】。”B.【甲】;     【乙】”。
C.【甲】,     【乙】”。D.【甲】,     【乙】。”
第三部分

楹联撷趣

苏州园林中的楹联精巧隽永、自出心裁,展现出园林主人的生活志趣。耦园是清代沈秉成辞官后与夫人修建的寓所。“耦”同“偶”,女主人题的一副对联“,城曲筑诗城”,写出了他们夫妻二人的恩爱和睦与高雅追求。对联“卧石听涛,;开门看雨,”,展现了园林主人摆脱官场羁绊后在园中相安无事的幸福生活。刘墉在此园中题的“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一联也是妙手偶得,高度概括了园林主人爱好诗书的雅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注】:“城曲筑诗城”中的“城曲”意为“城角”。6.帮同学补全文段中上下联横线处缺失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佳偶天成处   ②一片蕉声   ③满衫松色
B.①佳偶天成处   ②满衫松色   ③一片蕉声
C.①耦园住佳偶   ②一片蕉声   ③满衫松色
D.①耦园住佳偶   ②满衫松色   ③一片蕉声
7.检查文段,下列四字词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出心裁B.相安无事C.妙手偶得D.淡泊名利
8.同学请你选一幅行书作品当作标题,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B.
C.D.

第四部分

总结语

苏州园林是中国给世界的一张绝美名片的展示。本次活动丰富了我们对苏州园林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园林文化的非凡魅力!

9.你发现文段的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进行修改。(2分)
2024-03-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学校准备组织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一次“知家乡、爱家乡——探桥”活动。请你根据同学们设计的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初二1班同学查阅了已通车的新首钢大桥资料。请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9月29日,新首钢大桥正式开通,人们去往冬奥组委会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又多了一条新途径。这座大桥通体白色,桥身被一高一矮两座钢塔牢牢抓住,从高空俯看,两座钢塔仿佛两个对坐的巨人。它们脚抵着脚,手拉着手,和睦互助,给人一种沉稳大气之感。同时,从远处看,微微向外倾斜的弧形钢塔又好像两弯拱门,中间根根钢缆则如同竖琴的琴,宽阔的桥身连通了永定河两岸的城市与山乡,这一切仿佛是一曲流畅自然的乐章。正因如此,这一造形设计被称为和力之门。有关人士介绍,根据《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新首钢发展建设系列规划陆续颁布,未来的新首钢大桥将成为一座①构建多元活动空间、②提升环境质量、③承城市交通为一体的现代化大桥。

1.有同学认为加点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是(     
A.“俯看”应写为“俯瞰”B.“造形”应写为“造型”
C.“弦”应读为“xián”D.“载”应读为“zǎi”
2.新首钢大桥被称为“和力之门”,为了突出“和”的魅力,你会选择下面哪一个“和”的书法作品?请填写选项序号并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       理由:这是______(书体),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部分语意不够连贯,需要将①②③句调整顺序。调整后句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③①②B.②①③C.③②①
活动二:初二2班同学查阅了正在建设中安家庄特大桥成功转体的资料。请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11月28日下午,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安家庄村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工程安家庄特大桥上跨丰沙铁路转体桥顺利转体。该桥梁起于丰沙铁路北侧、先后跨越丰沙铁路、永定河及109国道,左、右线分幅布设。左幅为钢桁梁斜拉桥,转体重量15800吨;右幅为连续钢桁梁桥,转体重量9400吨。安家庄特大桥像一条巨龙横跨永定河峡谷。

整座大桥的转体系统位于30多米的高空,在4台千斤顶的牵引下,钢桁梁左、右幅分别向逆时针旋转25°、24°后到达设计接收墩位置。自此,这座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成功跨越丰沙铁路、永定河、109国道,犹如云帆矗立在永定河上,为京西再添城市新地标。安家庄特大桥的成功转体,标志着世界首例曲线钢桁斜拉桥高空墩顶双幅同步转体取得成功,中国桥成为再次享誉世界的新名片。

4.同学们搜索了文段中“新名片”的含义:①一种提供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的工具。②有前景、有希望、有潜力、有创新的某种举措、行为、新面貌。请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新名片”的含义:______5.有同学为家乡的桥写了一副对联,结合文段内容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和力之门横跨,直通京西。下联:安庄大桥,连通三方增添门头沟地标。
A.①传播永定河文化   ②飞架B.①实现永定河跨越   ②转体
C.①传播永定河文化   ②转体D.①实现永定河跨越   ②飞架
6.同学们在谈起门头沟桥梁建设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列语句中表达欠妥的一项是(     
A.门头沟的桥梁建设即将业已成为全国桥梁建设的典范。
B.在新首钢大桥上漫步,我远眺奔流不息的永定河,心中非常激动。
C.门头沟的桥梁不但建筑结构美观,而且都有着本地的意蕴。
D.我们探寻了家乡的桥梁之美,也感受到家乡浓郁的风土人情,我为家乡点赞。
7.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活动中,班委会需要在班级展示墙上张贴桥梁的卡片。请你推荐一座除上文两座桥梁之外的桥,按要求完善卡片。
桥名: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