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君臣最初没有条约观念和意识,考量条约关系的参照物,除天朝体制意识之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盟誓实践。在遭受一系列武カ打击后,他们被迫接受强权政治下的国际关系秩序同时从国际法角度对近代条约有了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主张借助国斥法体系、维护自己的权益,认为国际公法存在弊端、但两害相较取其轻。薛福成指出,“各国之大小强弱,万有不齐,究赖此公法以齐之,则可以弭有形之衅。虽至弱小之国,亦得藉公法以自存”但中国当今国势衰弱、“若势有不逮,曷若以公法为依归,尚不受无穷之害”。御史陈其璋奏请“与各国订明同列万国公法”,将国际公法与中外条约联系起来,认为”条约屡换,而每事吃亏,指不胜屈”,其原因在于未与各国订明“同用公法”。他主张政变传统观念,"与各国立约”“嗣后不得视中国在公法之外,一切事件,均照公法而行”。

——摘编自李育民《晩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00年年末,部分留日学生创建了一个名为“译书江编社”的学术翻译组织,其宗旨是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法政知识。他们翻译的作品被刊载在《译书江编》这一杂志当中这其中也不乏国际法学作品。“国际法”一词在《译书江编》这一杂志中首次亮相,尤其到12年汉语世界的传统“国际法”发生了爆炸式的变迁,这一年也首度出现了中国人自己据写的国际法学术作品。在1902年第1期的《译书汇编》中,我们见到留日学生行诸文字,开了对国际法的首次正式讨论。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条约观念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条约观念变化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3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面临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摘编自《陈旭麓文集》

材料三: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清末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有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严复就物竟、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2024-01-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近代某一时期,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随后中俄签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竟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这种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C.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D.东北兴起义和团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边疆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________趁机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②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结果:_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退;1885年3月,清军在________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④影响:________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021-10-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前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
(2)经过
________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黄海战役中________________为国捐躯,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失去了指挥权;1895年________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②条约:签订《________》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设厂。影响:马关条约________,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________的破产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重创了日本占领军。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________不屈从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7 .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林则徐“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新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D.边疆存在着严重危机
8 .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的铁路修建?
9 .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的过多
2024-01-30更新 | 63次组卷 | 26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备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精品学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能力,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故得以通过贸易,将各处的经济纳入中国的大系统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材料三: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有统帅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职能。


材料四:1864年,新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整体的文化原因。为了实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汉先后采取了哪些举措?
(2)观察唐朝疆域图,指出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些边疆机构,体现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相比于汉唐时期都护“抚慰、征讨”的职责,伊犁将军对边疆的管理有什么特点?

(4)据材料四,概括新疆危机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解决新疆危机的措施。
2023-06-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