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15 道试题
1 . 如图为1900-1936年中国棉花生产中的纱锭所有权变化图,这反映出(     

A.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B.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近代中国纺织企业陷入萧条D.中国传统手工业日趋衰败没落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今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阻碍越来越突现。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停止不前,人民思想落后,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利用理性和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消除迷信。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作为欧洲历史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主要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思想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而涉及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工作并未健全建立。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倡导民主、科学,意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完成思想变革。

——摘编自闫改凤《浅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今日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1211月,农林部在吉林省筹设驻吉林林务局。农林总长陈振先表示,过去吉林省官山森林因“国家未设山林行政机关”,向由“木税各局暨地方官掌管”:现在农林既设“专部”,山林又有“专司”,林政事务“应由本部筹办”。这说明当时(       
A.北洋政府意欲强化集权B.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强大
C.新生政权社会基础不稳D.国家开始重视农林建设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最后一卷文综考试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6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刊登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该文点燃了对儒家旧伦理大加挞伐的第一把火。接着,《新青年》又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儒家三纲五常的文章,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孔教。《新青年》发表这些文章的根本意图是(     
A.维护民主共和B.改造国人思想C.配合五四运动D.宣传民主科学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对“投机资本”采取的反击措施和其产生的影响,并思考新中国还采取哪些举措巩固政权。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A.华商、日商、英商B.日本、华商、英商
C.英商、华商、日商D.华商、英商、日商
8 .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08年与萍乡煤矿局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铁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渐被日本人控制,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收。由汉冶萍公司的发展演变可知,近代中国(     
A.存在多种经济形式B.工业结构不合理
C.社会结构发生剧变D.近代化进程缓慢
今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进中国人认识与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少数人虽然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更开明的人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时局变迁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拟定一个论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应该以美育代替宗教。据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A.反思了新文化运动局限性B.根除了制度近代化顽疾
C.符合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D.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