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可以赋予一些官员或常设机构,而这两种权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立法权体现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则是执行国家的一般意志。立法机构要么由人民执掌(小国),要么实行代议制(大国),代议制由各个选区选举代表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讨论,代表由人民授权。同时立法机构应该由两部分构成,除了人民选举的代表之外,另一部分由贵族集团构成,两部分分别集会、分别讨论,互相遏制。孟德斯鸠认为,行政权归于君主。君主通过否决权参与立法,但不能通过创议权参与;他的手下却要受到立法机构的审查和惩罚。

——摘编自马剑银《孟德斯鸠语境中的“法”及其“精神”——重读<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17875月,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历时127天的制宪会议,并最终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过这部有形和成文的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政府。根据宪法原则,政府的横向权力分割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执掌;国会议员和总统分别由地方选民和全国选民通过选举人团选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参议院通过任命。政府的纵向权力分割于联邦与州和地方政府,为州和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延续美国的地方自治传统。

——摘编石庆环、李俊霖《英美两国宪政体制的源流及其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不同之处,并结合所知识简析其主要成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困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摘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影响。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郑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 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 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 212 年所有罗马帝 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 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 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 — 引自【美】乔纳森· 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材料二   “ 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 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 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 6 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 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 室特权废除了。

— —摘编自【美】斯科特· 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考试(二)历史试题
4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

材料一: 自君士坦丁时代起(即当代学者所强调的晚期罗马帝国时期),所谓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开始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生长。这个罗马帝国的框架除了其传统的法制和行政统治秩序外,还有辽阔的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土,包括原希腊化时期的著名中心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以及西方拉丁化地区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等等。

——徐家玲《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冶炼和采矿业开始使用机器,纺织业由于使用珍妮纺纱机而迅速发展;北部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农业国的面貌发生改变;在政治上,这一时期的法国“专制制度的长期排斥使这些人不得不相信要么全部全盘接受过去不正义的制度,要么全部全盘推翻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架构”。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是彻底铲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所阐述的政治思想更为成熟、系统、彻底。

——摘编自张朝阳《法国何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并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在法制方面对罗马帝国的继承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这种全新政体的特点,并指出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美国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法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对法国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花神芙罗拉》(公元1世纪意大利古城庞贝的壁画),描绘了身着丝绸长袍的花神芙罗拉(掌管园艺和植物)正在采花的背影;在多彩丝绸的衬托下,花神更显轻盈和灵动。

史料二   孙权黄武五年(226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论方土风俗,论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乃径还本国也。

——摘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八·夷传传上》

材料二   自16世纪利玛窦翻译《四书》后,“中国热”逐渐在欧洲兴起,并形成“汉学”研究风气。欧洲学者撰写的《孔子道德论》《中国人的政府和道德观念》等,其影响甚至超过原著。自从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开始,法籍会士便渐成在华耶稣会士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是饱学之士,广泛接触中国士大夫,甚至进入政治中枢,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述。其中《中华帝国全志》《耶稣会士书简集》和《北京耶稣会士中国纪要》,在法国乃至欧洲引起轰动,伏尔泰等思想家从中收益良多。如伏尔泰认为中国政府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此外,这些中国学研究,也反过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产生很大冲击。

——摘编自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史料类型,及其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东学西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024-06-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二   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力。

——马丁·路德

材料三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夺权者。

——卢梭

(1)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思想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原因。
2024-06-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金榜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精神,来自17世纪的科学和思想革命。人们常常描述说,进步思想是现代或自17世纪末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然而进步思想却是在1700年以后才日益变得明晰。有文化教养的人也不见得相信迷信,一切超自然的观念对许多欧洲人来说,日渐淡薄。“现代”人不仅不再害怕鬼怪,他们也不再害怕上帝。“哲人”意指哲学家,而“富有哲理”在18世纪的意思是说,以批判和寻根问底的精神去探讨一切课题。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欧洲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及产生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阻碍越来越突现。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停止不前,人民思想落后,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利用理性和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消除迷信。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作为欧洲历史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主要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思想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而涉及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工作并未健全建立。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倡导民主、科学,意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完成思想变革。

——摘编自闫改凤《浅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1-1772年,由软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米文字,11米困版。71818个条目,2885幅插图,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暴,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

材料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乾降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会书》最终编纂而成,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70部书,其中科技著作内容不超过全书的5%。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轮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据学者统计,累计毁掉图书2929部。例如《天工开物》只因在序言中指出清朝龙兴之地东北在3000年前曾是蛮荒之地,就被禁毁了。《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帝决定人工抄写七部,分藏在6座城市,长期束之高阁。直到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影印1000套,21世纪初内地出版社前后影印了2000套,这些书发货后即很快售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澍《<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百科全书》编纂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编纂大型文化典籍的意义。
2024-05-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