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人户凋敝,政府控制的人口很少。为了增殖人口,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贞观年间,政府招徕塞外及突厥前后内附者男女120万口,党项羌前后内属者30万口。太宗下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为了缩短生育周期,玄宗时期将结婚年龄提前,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律》还专门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近亲通婚以奸论,并强令离散。此外,唐政府还鼓励寡者再嫁,提倡抚养孤儿,禁止妻妾逃亡和出妻,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加之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唐前期人口迅速增长。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安城的文化特色

唐代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2市108坊,108坊对应寓意108神灵的108颗星曜;它也将一年四季、周礼之制,皆寓于坊列。城垣门阙、宫殿楼阁、离宫行馆是唐长安的主流建筑,唐西内太极宫承天门五个门道,宽度比起明清天安门五个门道分别高出3.25米、2米、2.37米。唐长安里坊制度下,与皇宫内苑越近,里坊建制规模越大,反之则逐渐缩小。在长安的中央政府里,有来自当时各少数民族,如契丹、回鹃、吐蕃等族人员充当唐朝廷的文武官员,也有亚洲许多国家,例如大食、波斯、天竺、高丽、新罗、百济、日本   等各国人士接受唐朝的职事。长安两市商贾多达220行,买卖非常兴盛。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由于商贸兴隆,市上甚至有专卖穿钱绳为生的人。唐代是一个诸教共同发展的时代,其中长安城就有124所毒院。40余处道观,另外还先后建有5座袄祠。

——摘编自史向军《唐长安城市文化特征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长安城市的文化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长安城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2024-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族。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帏帽,施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帏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摘编自《旧唐书·舆服志》

材料二   下图是唐代张莹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


材料三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别阐述其对研究唐代服饰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8 “探究史料价值”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燈道,拔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
6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冰雪项目发展历史简表

时间概况
隋唐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古代民族已经踏着“木脚”或乘着“木马”在冰面飞驰,追逐猎物
元代叶尼塞河上游的民族会把动物骨头磨光,绑在脚底,踏着它在冰面上滑行
清代冰嬉是对冰上运动的总称,包括基于滑冰的各种竞技、娱乐和表演项目。它诞生于努尔哈赤时期,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宫廷冰嬉典礼在冬至后正式举办,皇帝会亲临观看,对表现出色的人进行奖赏。道光后期,冰嬉在宫廷衰落,但在民间继续发展。
近代西式溜冰的引入始于租界。天津和北平最初的滑冰场基本都在租界内,租界内的洋人将西方的冰雪运动照搬到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溜冰运动在北京渐渐热起来,溜冰成为“冬季最摩登之运动”
建国初期19531955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一、二届全国冰上运动会。1963年,我国选手罗致焕获得1500米速度滑冰金牌并打破世锦赛记录,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速滑冠军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北冰南展,北雪南移”战略,为冰雪运动向南扩进提供了政策支持。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成功举行,滑雪作为时尚运动走入大众视野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以简约、安全、精彩的庄严承诺和办赛标准为世界提供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典

——摘编自张磊落、郭子瑄、涂芝仪《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新时代特征及未来展望》

围绕“中国冰雪项目发展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选取多个时期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有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选取三个角度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史籍不会刻意留存某些个体生命的生活痕迹,作为地下文物的墓志则寄托了生人对逝者的哀思。墓志常以固定格式记述墓主人的出身、经历、仕宦或家庭生活等内容,末尾以铭文对墓主人的一生进行概括,故又称“墓志铭”。唐朝开放包容,各族人士寓居中土,甚至终老华夏,他们的墓志书写透露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细节。

墓主人民族墓志主要内容
何文哲粟特人任职禁军,救君主于危难。
康君粟特人金鞍宝马,去来三市之傍;绥颊高谈,出入五侯之第。陆大夫之宴
喜,愿得分庭;孙丞相之招贤,方齐置驿。
米继芬米国人其先西域米国人也,……终任官为左神策军故散副将、游骑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同正兼试太常卿。……信行为远迩所称,德义实闾里咸荷。
安思温粟特人儒释二门,特加精意。篆隶得回鸾之妙,庄周自天性之奇。

——摘编自蒋爱花《四海同风;墓志所见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唐代墓志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唐代墓志具有的史料价值。
2024-05-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作物种植与经济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表:

时期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汉唐时期“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海”姓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
宋元明清时期“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美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

——摘编自《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时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胡”“海”“番”农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出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现象的原因。
2024-04-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贵族举行饮食礼,往往以乐侑食。乐的功能,在于营造肃雍和鸣的庄严气氛,目的在于激起宗族群伦之间的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秩序。周朝饮食礼用乐尚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礼记·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是作用于内心,礼是形诸外,二者相互作用于内心,形成内心之和与外在之顺的完美统一。饮食礼仪之中,在礼乐作用下,和在人心,敬在外貌,相互协调,内和外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礼仪的和谐。

——摘编自曹建墩《论周代饮食礼仪中的和谐之道》

材料二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时期,同时还处在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转变的重要阶段,从而孕育出博大精深而又富于创新,兼容并包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唐饮食文化。早先从西域传入的胡饼至唐朝经过辗转流变,盛行于社会各阶层,成为一代饮食风尚。贞观十四年(640年),葡萄酒制作方法通过官方途径传入内地,唐太宗进兵西域,在高昌设西州;而开元十五年(727年),中亚的史国又向唐献蒲桃酒,使唐朝葡萄酒的品种更为丰富。此外,各种饭馆、酒楼等供应膳食的店肆日益普及(打破了早先的界限),同时饮食行业经营更加多样化:有卖粥饭的、有卖胡饼、蒸饼的,还有卖酒菜的;不仅有酒楼、酒家,还有推小车卖蒸饼之类的流动售货摊等。

——摘编自闫莉《从饮食文化看大唐世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餐饮文化的社会功能,并说明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餐饮文化的特色,并分析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4-03-2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