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代的主粮结构主要由粟、麦、稻构成。粟、麦的生产和消费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粟、麦两者相比,粟的地位更高,而麦为“杂稼”、“杂种”之属。北宋时,稻米不仅是南方居民的主粮,也是北方广大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员的主粮。为防备契丹铁骑南侵,政府鼓励北方种稻,河北沿边,“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真宗时期,占城稻传入,其成熟得快和耐旱的特点使人们得以扩大稻谷的栽培。宋代麦的地位超过了粟,南方麦类的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摘编自刘朴兵《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近代以前,西餐就经早期的西方来华人员而传入中国,很多人认为“夷人”烹制的“番菜”和刀叉“茹毛饮血”式的饮食习惯,既不卫生也很野蛮。鸦片战争后,大量西式菜肴进入租界。在一些人眼中,西方国家成为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其饮食文化也披上了绚丽的外衣。很多西餐馆地道的手艺加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很快使得西餐在中上层群体之中打开了市场。与此同时,“西菜中吃”日益流行,通过改良,西式菜肴逐渐以新的面目融入上海本地的饮食体系中。
——摘编自吴百欣《近代上海西菜改良与饮食观念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主粮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稻米地位上升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对中国的影响。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中华文明起源 | B.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D.社会繁荣与开放 |
A.土地兼并的加剧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人地位的提高 | D.抑商政策的废弛 |
A.商品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B.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
C.政府直接经营商业贸易活动 | D.重农抑商政策趋于动摇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对外贸易繁荣发展 |
C.南北生活差异缩小 | D.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A.调整了商贸政策 | B.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
C.限制了土地兼并 | D.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
A.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 B.农民受剥削程度逐渐减轻 |
C.商品经济贴近百姓生活 | D.政府重视地区间物资供应 |
A.初步创立现代关税制度 | B.对外贸易获得显著发展 |
C.逐步放弃开放包容国策 | D.开始建立专门征税机构 |
A.南北联系日益密切 |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运作 |
C.中央集权仍需加强 | D.藩镇割据维护政权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