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艰难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1899年发展速度
(1895=100)
棉纺织业华商纱厂锭数(枚)1465369564474.7
机制面粉灯华商厂产量(万包)20476766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30394175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3856945278117.4
内地丝车数(台)794329270368.5
卷烟业华商资本数(万元)8554181.2
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26241191.3
水泥业华商厂产量(吨)68190279.4
机械采煤业华商厂产量(吨)89145162.3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 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
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017-07-1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唐前期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10l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目,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币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早、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第一次涨价风发生在1949年4月,华北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一场大范围的物价波动席卷华北、西北,在4、5两月,上述地区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第四次涨价风是1950年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才“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解放初期,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仍习惯于银元通货膨胀所养成的重物轻币心理和投机风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便兴风作浪,加剧了物价波动程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指出新中国中央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6-11-18更新 | 6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3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
4 .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材料一 古希腊有多次著名立法活动,但大都限于城邦内部,从未出现过统一而体系化的法典。古希腊的法律中没有发达的专业术语,成文法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其关于城邦民主政制的立法,即对于国家政体的思考,对以后欧洲国家的公法产生了较大影响。

古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法典不断推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王加卫《古希腊与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成因》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古希腊法律与古罗马法律的异同。

材料二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比较

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舆论准备是清教运动,从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王室和贵族土地都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大量农民被从土地上驱逐出去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舆论准备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启蒙运动,反对教权,主张信仰自由和无神论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材料二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资料来源:吴文晖《现代中国土地问题之研究


(3)阅读材料三,分析民国时期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及影响。这种土地占有状况在建国初是如何得到改变的?
2019-03-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认为乡村改良是摆脱危机,复兴民族的一条希望之路。1923年,民间组织“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向合作社发放低息0.6%-0.7%贷款,再由合作社以1%-1.2%的利息贷给社员。

从1930年开始,合作事业在中国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运动。1935年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16个省。全国合作社数量从1930年2463个增长到1937年的46983个。合作主义作为理想,一直体现在国民党的纲领中,但合作运动也被国民党作为反共政治斗争的工具。1933年国民党政府设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并逐步扩展到川闽甘黔。到了1940年,国民党政府仍继续热衷于合作社的推广,但合作运动既没有解决农村金融的枯竭,也没有改变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村经济的恢复最终成为空话。

——摘编自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贷款应优先社员、组员;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银行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到1956年,全国建立了10.3万个农村信用社,入股农户近1亿户,吸收农民储蓄存款4.32亿元,发放贷款10亿元,提前实现原定的合作金融目标。

——摘编自蓝虹、穆争社《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20-40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分析国民政府致力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
2019-01-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6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统一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群众团体员额暂行编制草案》《政务院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公粮收支、保管、调度的决定》《政务院关于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的决定》《政务院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中央金库条例》等,对统一国家财政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规定,提出了实施办法。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在军政、财经各部门工作的党员和非党人员中进行解释,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以高度的纪律性,严格执行决定的各项内容,从19503月到6月,仅用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各项任务。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意义。
2020-12-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1923年,是我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新一代的企业家已经出现。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大力保护和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53 年,根据形势的变化,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对荣氏家族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变化,并简析其作用。
2020-10-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并不断丰富它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及地主增租夺佃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艰难,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棉田面积扩大较快,在各种农作物面积中约占11%。清末(1908—1911年)平均每年输出棉花80万担以上。“晚近机械纺织之术进,海外输出之途开,农民亦颇多注意植棉,年来日呈增加之象……”

——摘编自《简明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

材料三 在恢复时期的三年里,人民政府发放的农业贷款逐年增加,通过大量农业货款,农民购买了各式农具、水车、化肥等,这就及时地帮助贫苦农民解决了生产资料缺乏的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如下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建设的意义。
2020-07-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成为各种流行病频发地带……检诸相关史料,可以发现霍乱是其中最为频繁的一种。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摘编自胡勇《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材料二   东北地区自晚清以来就是一个鼠疫灾害多发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依然严重的鼠疫流行给执政初期的党和政府以严峻的执政考验,促使东北地区党和政府与社会积极应对,不仅迅速成立了专业鼠疫防治机构,组织实施了有效的疫区处理工作,开展了积极的鼠疫临床治疗,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鼠疫救疗机制,而且从群众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两个方面迅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实施了积极的鼠疫预防接种,开展了大规模的捕鼠、灭蚤及环境卫生工作,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与教育等……这些措施为东北地区成功的鼠疫防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应对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党和政府在东北地区采取的鼠疫应对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机制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