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亚洲的觉醒”1905年伊朗(时称为“波斯”)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于1906年写到: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东方真正从酣睡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自【英】爱德华·G.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的“亚洲的觉醒”。
2024-05-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2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任命了一个由前司法大臣领衔的十人委员会开始编纂新法典。在编纂的过程中,委员会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并使之系统化。新编纂的法典中,皇帝的谕令在法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受基督教的影响,有关奴隶制的法令被简化了。在关于嫁妆和妇女的婚前财产方面,查士丁尼规定离婚时丈夫返还给妻子的婚前财产应该与嫁妆的价值一样。534年新法典颁布,但是编纂活动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之后,他又颁布了许多谕令。这些谕令的编辑工作一直持续到皇帝逝世时为止,后世称之为《新律》。《新律》是用希腊文完成的,这样的做法实则是对东罗马帝国日益希腊化趋势妥协的产物。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二   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时期,《永徽律》颁布。后人将《永徽律》与注疏的合编本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划为“十恶”,“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唐律疏议·名例篇》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按照唐律规定,七岁以下和九十岁以上的犯有死罪之人,不判死刑;十五岁以下和七十岁以上患有残疾的人,犯流罪以下的罪行可以收赎。唐太宗执政时期,因错杀大理丞张蕴古、交州都督卢祖尚,后悔之余制定了死刑执行前需要执行“三复奏”“五复奏”的制度。唐高宗即位后,“遵贞观故事,务在恤刑”。

——摘编自石志刚《《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士丁尼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律疏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部法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3 .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探索国家出路上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鸦片战争,少数有识之士更认识到外国有所长、中国有所短,产生了学习西方的思想。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林则徐曾奏言:“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致尚形棘手。”此语后来被魏源表述为:“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故康先生之上皇帝书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而我皇上亦深知此意,徒以无权不能达行,故屡将先生之折交军机总署会议,严责其无得空言搪塞,盖以见制西后,故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也。无如下有老警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林则徐和魏源在探索“制敌”方面的具体贡献,并概述他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新政未能“尽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予以评析。
(3)根据材料三、从探索国家出路的视角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三个层次。
4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今中外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以其精妙绝伦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西方民主宪政理论及权力制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人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在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建立了严密的制衡机制。罗马共和国的分权制衡不仅仅是依靠各权力机关的相互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共和政体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依靠法律的力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个权力机构、各种政治势力的权力和运作规则。正是这一点被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视为珍贵的思想财富,成为近代分权学说和法治政府的直接思想来源。

——摘编自宋紫朝《罗马共和国权力制衡研究》

材料二   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他主张把中国政治上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我们且不论此项理想是否尽善尽美,然孙先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融会中西,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在孙先生同时,乃至目前,一般人只知有西方,而抹杀了中国自己。总认为只要抄袭西方一套政制,便可尽治国平天下之大任,把中国自己固有的优良传统制度全抛弃了。两两相比,自见中山先生慧眼卓识,其见解已可绵历百代,跨越辈流,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逐渐被政权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所取代。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及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民主政治的新生等措施,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刘朋《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实践与政治现代化的合法性权威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共和国权力制衡运行机制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钱穆先生认为“中山先生慧眼卓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理论到实践的贡献角度简要评析其“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两个典型。并以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为例说明“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摘录(194151日中共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二)坚持与边区境外友党友军及全体人民的团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行为。

(十七)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十八)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实业。

——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进行评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工厂主开始思考如何改良原有的粗放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其中巴贝奇提出把分工和报酬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来雇用不同的工人,给付不同的工资。可以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付给工人一些奖金。同时提倡有偿的建议制度以鼓励工人提出建议。这样工人的报酬实际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得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

——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巴贝奇关于工厂制的管理思想。
7 .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①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③贯彻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8 . 1853年,俄国以争夺东正教“圣地”为名,入侵奥斯曼帝国。随后,英、法与奥斯曼签订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交战各国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文官制度改革
B.战败使沙俄面临空前危机引发政府着手废除农奴制改革
C.战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D.战争是对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冲击和挑战
2024-05-14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面是容闳对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这一历史事件是(     
“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
“使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
“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之警觉,而有新国家新思想”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和17世纪不仅标志着欧洲的一种决定性转折,而且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创造性突破。长久以来,17世纪一直被认为是“革命的时代”。在那之前,西方文明从未如此讲求实利主义并以工业为导向。其商业活动——逐渐反映在交换、借贷、商业买卖和市场拓展的机制上——这又促进了更彻底的变革。

——斯坦利布德尔《变化中的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4-02-05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校阶段性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