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8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同时中华文明也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不仅农业有长足进步,手工业也令人刮目相看,纺织业尤其如此。农民家庭手工纺织业,多半生产麻布、葛布、绢帛,产品部分自给;一些城市的手工作坊,从事大规模生产,制作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汉朝向西域扩展是与匈奴对抗的直接后果。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目的都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然而,张骞出使西域,更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从汉武帝开始对河西作系统的经营,先是军事开拓,后是屯田开垦,把屯垦与成守合二为一。汉朝经营的地域向西至敦煌以西、葱岭一带。著名的“河西四那”中的其中三郡就是这样发展而成的。

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西去的丝绸,对于中亚诸国的首领们而言,拥有丝绸是高级地位的一种标志;对于罗马帝国而言,丝绸是一种奢侈的衣料,为了进口这些物品给罗马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材料二   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其始入华年代不详,据称在西汉哀帝时。东汉佛教已有一定的传播,当时就曾有帝王遣使至西域求佛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传播渐广,后秦有僧侣西行至天竺取经,历时十余年,由海道归至东晋。此后又有不少人西行取经。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中国成为与印度并峙的世界佛学中心,一方面仍从印度输入理论,另一方面又成为东亚各国“求法”的目标。

——改编自张帆《中华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三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创办的主要企业一览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创办
金陵机器居1865年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创办
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创办
天津机器局1867年创办汉阳铁厂1890年创办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兴盛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繁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东晋、唐朝时“西行至天竺取经”的两位名僧,并概述隋唐时期中国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史事,并从背景和作用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2023-11-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摘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材料三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的缘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介甫“变更祖宗旧法”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2023-11-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材料二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引发“工业生产的革命”的原因,并指出其开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观点,并以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史实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论证此观点?
4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三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节选

2016年9月11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把中方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各方本着这一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

——央广网:中国之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简述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而开创的革命道路,概述“第二次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并概括两次结合所体现的思想精髓。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归纳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核心内容,并分析联合国通过这一决议的历史背景。②指出中国政府在“三共”理念指引下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并分析联合国大会吸纳中国的“三共”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2022-05-1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

——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2020-11-21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20·浙江·一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当时所能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以镐京和洛邑为两个焦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其主要目的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朝“封立了很多诸侯国”的主要类型,并概括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简述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
2020-04-22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年3月高考选考联考历史试题(C)卷
2020·浙江·一模
7 . 缅怀伟人,传承精神,指引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和学说,比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土地国有制)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共秀全之公仓(圣库制度)”。二是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理论。亨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

——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就任当日,就宣布中华民国今后实行“五族共和"。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国……”在此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重申中华民族“主权在民,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为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活动。(不得抄材料原文)
(2)阅读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三民主义的时代意义。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关千“五族共和”思想的来源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②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源自欧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认识并加以阐述。
2020-04-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年3月高考选考联考历史试题(C)卷
8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很快显露出加速发展的步伐,其中棉纺织工业发展尤其突出。这首先是来自企业丰厚盈利的刺激。大约从1914年开始,高盈利率仿佛“一强有力之兴奋剂”,刺激国人竞相投身棉纺织工业。欧战爆发后日本棉纺织垄断资本咄咄逼人的扩张之势,也迫使民族棉纺织企业急切寻求发展。

——罗萍《短暂的辉煌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工业“显露出加速发展步伐”的原因。

材料三   30年代民族工业已由过去单纯依靠外延扩大生产为主转向以搞技术改造为主,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变。如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公司总技师、留美化学博土侯德榜,为探索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试验十余年,创造了中国的“侯氏制碱工程”,这是亚洲人首次新法制碱成功。

——许建平《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00年来,五四精神一直在鼓励着青年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6月,郑振铎在《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中写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自发端以至于今,不过一年多,而其潮流已普遍于全国。自北京到广州,自漳州到成都,都差不多没有一个大都市没有新的出版物出现,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新文化运动者的存在。这个现象真是极可乐观的。”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材料二   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从前这个学校的学生那个学校的学生是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这个学校的教职员和那个学校的教职员也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有好几省已经组织成了什么教职员工会。从前工界是一点没有组织的,自从五四以来,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等种种机关。从前商界也是一点组织没有的,现在如天津等处的商人有同业公会的组织。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振铎的主要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影响。
2019-05-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