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2023-03-01更新 | 256次组卷 | 118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 . 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B.疆域扩大促进文化交流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2022-08-11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某报刊登的名为《Highlob(吊高球)》的漫画。它反映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中国美国苏联三足鼎立B.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C.中美恶化,苏联中立D.美苏冷战,中国中立
4 . 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2022-06-14更新 | 7313次组卷 | 53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2022-04-03更新 | 231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6 .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B.赔款2亿两白银
C.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2022-04-03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景东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如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D.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
2022-04-01更新 | 490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此一省亦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兴中会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9 .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之所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  )
A.使统治者的继承制度更加公平B.能让最优秀的人执政
C.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