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代大学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已具备雏形。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贺国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材料二   在新兴权贵阶层的主导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学针对这种扭曲人性的神学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解放人性,反对愚昧迷信神学思想的教学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宗教神学教育,人文主义教育逐步成为意大利大学的主流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提出只有周全地掌握知识才能使人真正认识“上帝”,认识自我。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大前辈创作绝把历史纳入大学课程里来,使的历史学的重要性达到空前高度,职业性学科主要分为法学、医学和种学三类。各个大学里所设民法教授的数量相比以前都有大幅增加;医学中对解剖学的重视和医学人文主义画出现使得学科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在15世纪末以后,数学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代数和几何都成了数学学科的内容,数学在天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除此之外,绘画艺术、音乐和体裁他成为大学学科的组成部分。与人文学科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里自然科学的地位相对较低。

—摘编自陈超《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革新及其当代意蕴》

材料三   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更具群众性和革命性,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更为强烈。宗教改革前期大学入学人数起初是突然下降的,但最终大批学生又回到了大学。在16世纪新大学遍布欧洲。德国新建了9所大学。其中路德教派建立了马堡大学、耶拿大学和柯尼斯堡大学等。在西班牙,不仅新建了两所,而且大学注册人数明显增长。在瑞士,加尔文派于建立了日内瓦学院(大学),鼓舞了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和哈佛学院的创办。……宗教改革“以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这一变化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较之以往更加最为政府的工具。……宗教改革时期的高等教育还在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人文主义课程在许多学校中得以保留,16世纪40年代,维滕贝格大学成为自由教育的中心,吸引了包括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英国人文主义者延德尔和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于1540年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印刷出版,首次解释了哥白尼的新观点。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哥白尼和伽利略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完成了他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贺国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后期,各国大学发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育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宗教改革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儒法两家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3 .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话》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3)试举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领域中学习西方的重大事件及主张,并归纳指出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一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浅谈老庄无为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从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老子、庄子和孟子的不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墨家、法家治国理念的特点。
2022-02-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史中关于汉纸的若干记载

内容出处
“中有襄药二枚,赫蹄(薄小纸)书”《汉书·赵飞燕传》
“令(贾)这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材者二十人,救以《左氏)(即《春秋左氏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是时,方国贡献(地方诸侯向皇宝进贡特产),竞求珍丽之物;自后(汉和帝的皇后邓氏)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要求每年只需按时进贡)纸墨而已”《后汉书·皇后纪》
“自古书契多端竹简,其用绿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初奏上,帝善其能,天下成称蔡侯纸”《后汉书·宦者列传》

——摘编自吴方意《浅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大一统性》

材料二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源流、 外传及世界影响》一书以确凿证据,证明早在北宋(11~12世纪之际)中国就已铸出金属活字并将其用于纸币印刷,从而纠正过去认为中国金属活字印刷出现于明代的旧说。书中通过文献考证和科学论证,指出唐末(9世纪)国人已制成堪舆(俗称看风水”用水罗盘,并有了关于磁偏角的早期记载。又据最新考古发现证明了早罗盘早在两宋之际(12世纪前半叶)已出现,并做了技术复原,修正了过去认为水罗盘不可能早于南宋和早罗盘为欧洲发明的说法。

——摘编自《一 部博通古今中外的科技史巨著 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汉纸的主要用途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中国科技发明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教科书中关于四大发明的陈述是否需要修改,并说明理由。
2021-11-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所开始的事业,以更为显著的形式得以继续。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所有迄今为止对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观念都遭到了置疑,受到理性判断的严格考验。

——【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在法国大革命中,最值得称道的制度就是《拿破仑法典》。随着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革命的自信、乐观和豪迈就被带到了全欧洲。这时,各国王室就不只是瑟瑟发抖,而是屁滚尿流了。然而,实践理性比理论理性更重要,进步必须以维护正义、保护传统为基础,自由民主必须强调法治和秩序。因此,保守主义成了矫正经典现代性的第一股力量。拿破仑再怎么代表崇高的理想,侵略就是侵略,每个民族应该自己团结起来,实现独立自主,捍卫民族的生存和荣耀也是人的重要责任。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新的思想潮流”的成因,并分别列举其在“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提出的新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概述材料一、二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1-06-30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2017-11-21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中国古代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15世纪后,英国毛纺织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进步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指出,“交通之用必资舟车,而轮船铁路,非汽不行,汽则力学之事也。地不爱宝,必由农矿之学,有地质,有动植,有化学,有力学,缺一则其事不成。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不但以其中所言,为人生不可少之智识”,而且“可以见微知著,闻因决果……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蔡元培指出,“凡自然现象,自昔为哲学所包含者,皆已建立为科学矣。其它若社会学,若伦理学,若人类学,若比较宗教学,若比较言语学等,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用科学说明他们;科学的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他们。第一、是现象学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的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的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摘编自秦英君《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严复科学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关于“科学”的基本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和蔡元培科学观的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